李义诗集50 第5章

作者:李义逐日 分类:短篇 更新时间:2025-11-04 08:07:26
最新网址:www.biqumu.com

【雨中游拙政园感怀】宽韵

霖织亭台烟霭间,池光潋滟映吴山。

雨落诗行千千万,心念家国万万千。

几阅沧桑池未改,犹存浩气壮尘寰。

凭栏莫叹雨丝密,一寸丹心照海川。

赏析:

这首《雨中游拙政园感怀》以拙政园雨景为脉络,融写景、咏史、抒怀于一炉,在精巧的意象调整中,将江南园林的柔婉与家国情怀的厚重交织,尽显“小园藏大境,寸心寄山河”的深意。

一、起笔绘景:雨意藏巧,境生朦胧

首联“霖织亭台烟霭间,池光潋滟映吴山”,以“霖”代“雨”,既避“雨”字重复,又以“霖”(连绵细雨)的温润感,为园林蒙上一层柔和的朦胧。“织”字用得精妙,将雨丝比作丝线,仿佛天地以雨为梭,在亭台与烟霭间织就一幅水墨长卷——亭台隐于烟霭,似露还藏;池水因雨而漾起潋滟波光,倒映着远处的吴山(泛指江南群山)。“霖织”写雨之绵密,“池光”映山之悠远,一近一远,一虚一实,既勾勒出拙政园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造园之妙,又暗将园林小景与江南大地勾连,为后文“家国”之思埋下伏笔。“间”“山”押宽韵(an韵部),声律轻缓,恰合雨中山水的温润气质。

二、承转由景入情:雨如诗行,情牵家国

颔联“雨落诗行千千万,心念家国万万千”,嵌入指定句,是全诗情感的转折点。“雨落”承首联“霖织”,从“织”的静态铺展转为“落”的动态倾泻,雨丝如无数诗行从天而降——既是眼前雨景的具象(雨丝细密如文字),又是诗人情思的外化(观雨而触发万千感慨)。而这“诗行”最终指向的,是“心念家国万万千”:个人对雨景的审美,瞬间升华为对家国的绵密牵挂。“千千万”的叠用,既写雨之繁、诗之多,更显家国情怀的深广无际,将江南园林的闲情逸致,陡然拉向“家事国事天下事”的宏大格局,情感由柔转壮,自然而有力。

三、转笔咏史:池鉴沧桑,气贯古今

颈联“几阅沧桑池未改,犹存浩气壮尘寰”,由眼前之景转入历史纵深。“池未改”是拙政园的实景——历经明清更迭、岁月侵蚀,园中池水依旧潋滟,它如一面镜子,照见过往的繁华与动荡,却始终静默流淌。而“犹存浩气”则是诗人从“池未改”中读出的精神内核:园林的砖石草木间,沉淀着江南士子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担当(如拙政园曾为明代御史王献臣所建,暗含士人风骨),这种精神“壮尘寰”,跨越时空,至今仍振奋人心。“沧桑”与“未改”的对比,让园林不再是单纯的游赏之地,而成为民族精神的见证者,为尾联的抒情铺垫了历史厚度。

四、收束言志:雨丝牵意,丹心照远

尾联“凭栏莫叹雨丝密,一寸丹心照海川”,收束于当下的襟怀。“雨丝密”呼应首联“霖织”、颔联“雨落”,以雨的绵密喻思绪的纷繁,而“莫叹”二字宕开愁绪,转显昂扬——不必为雨雾迷蒙而怅惘,更应从这雨润山河的景象中,坚定内心的担当。“一寸丹心照海川”是全诗的点睛之笔:“丹心”是赤子之心,“海川”代指广袤国土(既避“山”“寰”重复,又以“川”呼应首联“池光”、雨景的水意象,形成“霖—池—雨—川”的水脉暗线)。丹心所照,不仅是眼前的拙政园,更是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、绵延万里的华夏大地,将个人的登临之感,升华为对民族根脉的永恒守护。“密”“川”协韵,余韵悠长,让爱国之情在雨丝与海川的呼应中,更显深沉而绵长。

全诗以“雨”为线索(霖—雨—雨丝),以“水”为暗脉(池—川),从拙政园的一隅小景,拓展到对家国历史、民族精神的观照。修改后的字词(如“霖”避“雨”重,“海川”避“山”“寰”重)不仅让格律更显严谨,更使意象的关联愈发紧密——江南的柔雨、园林的静池、奔流的海川,最终都与“丹心”相融,让爱国情怀既有“心念万万千”的细腻,又有“照海川”的壮阔,在“小园”与“大境”的交织中,尽显“以寸心寄华夏”的深沉意蕴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