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观长城有感】宽韵
巨龙蜿蜒接苍烟,烽燧连绵锁古燕。
路直长如剑,锋棱犹护九州安。
莫叹雄关湮岁月,应知忠骨照星躔。
登临每念兴亡事,寸心长系九州宽。
赏析:
这首《观长城有感》以长城为依托,融写景、咏史、言志于一体,在苍茫的历史感与沉挚的家国情怀中,尽显“雄关载史册,丹心照山河”的深邃意蕴,可从“意象架构”“情感递进”“韵律张力”三方面细品:
一、起笔绘形:以“巨龙”喻雄姿,融地理与历史于苍茫
首联“巨龙蜿蜒接苍烟,烽燧连绵锁古燕”,开篇便以“巨龙”喻长城,既写其蜿蜒起伏如龙腾跃的形态,又暗合“龙为华夏图腾”的文化隐喻,将自然景观与民族符号绑定。“接苍烟”三字拓开意境——长城在迷蒙烟霭中延伸,似与天相接,既显其“横亘万里”的壮阔,又添几分历史的苍茫感。
次句“烽燧连绵锁古燕”,聚焦细节:“烽燧”(烽火台)点出长城的军事防御属性,“连绵”写其绵延不绝的气势;“古燕”则锁定地域(燕赵大地,长城重要分布区),“锁”字用得精妙,既写长城如屏障般扼守要地,又暗含“守护家国”的张力。两句以“烟”“燕”(an韵)起韵,声律舒缓中带沉雄,为全诗奠定“观雄关而思千古”的基调。
二、承笔喻志:以“剑”显锋芒,融形态与精神于刚健
颔联“路直长如剑,锋棱犹护九州安”,嵌入指定句“路直长如剑”,是全诗的意象枢纽。“路直”写长城墙体的笔直绵长,“如剑”则将静态的建筑化为动态的利器——既状其形态(如剑般凌厉),更喻其功能(如剑般护卫)。“锋棱”二字承“剑”之锐,不仅指城墙的棱角,更暗指守护家国的锋芒锐气;“犹护九州安”则直点核心:千百年过去,长城的精神仍如利剑般护佑华夏大地,将“观物”升华为“悟神”,“剑”“安”(an韵)协韵,刚柔相济,让“守护”的意象既有力量感,又含温情。
三、转笔溯史:以“忠骨”续文脉,融岁月与精神于永恒
颈联“莫叹雄关湮岁月,应知忠骨照星躔”,由“物之雄”转入“人之魂”,是情感的深化。“莫叹”二字宕开对“雄关被岁月侵蚀”的怅惘,转而以“应知”引向深层:长城的砖石间,埋着无数戍边将士的忠魂(“忠骨”),他们的精神并非随岁月消逝,而是如“星躔”(星辰运行的轨迹,喻永恒不变)般光照千古。
“星躔”一词用典含蓄却张力十足:星辰的运转是天地间的恒常,而忠魂的光芒亦如星辰,让长城从“军事工事”升华为“民族精神的丰碑”。“月”“躔”(an韵)续用宽韵,将时空感拉阔——从眼前的“雄关”到万古的“星辰”,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永恒在此交汇。
四、收笔言怀:以“寸心”系家国,融小我与大我于苍茫
尾联“登临每念兴亡事,寸心长系九州宽”,收束于当下的观览者情怀。“登临”二字呼应题目“观长城”,“兴亡事”勾连古今——见长城而思秦汉戍边、明清防务,从王朝更迭中悟“家国兴则长城荣,家国衰则长城危”的道理。
“寸心长系九州宽”是全诗的情感落点:个人的“寸心”(渺小却赤诚)与“九州宽”(广袤的家国)形成对照,将观景的感慨化为对家国的牵挂。“事”“宽”(an韵)协韵,余味悠长——这“寸心”里,既有对历史的敬畏,更有对当下的担当,让“观长城”的凭吊,最终化为“护家国”的自觉,爱国情怀从“怀古”落到“务实”,真挚而有力。
全诗以“长城”为纽带,循“形(巨龙)—神(剑)—魂(忠骨)—情(寸心)”的脉络,将自然雄奇、历史沧桑、民族精神与个人情怀熔铸一体。宽韵的运用(an/ian/uan韵部贯穿)让各联气脉贯通,刚健中含温润;意象的递进(从物到神,从史到今)让爱国情怀既有“护九州安”的壮阔,又有“系九州宽”的沉挚,最终在“观一物而悟天下”的哲思中,尽显“长城即国魂,寸心即民心”的深刻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