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义诗集50 第6章

作者:李义逐日 分类:短篇 更新时间:2025-11-04 08:07:26
最新网址:www.biqumu.com

【岳麓秋怀】宽韵

岳麓秋深云未歇,层林尽染天垂阔。

石径犹存千载痕,书声曾震三湘骨。

枫林涌赤血,情为山河出。

风过苍松作楚歌,霜凝古刹埋忠魄。‖

莫叹流光催岁华,丹心自古照寒沙。

薪火从来非独火,寸心熔作九州铁。

且看霞飞峰峦上,一片殷红是新芽。

赏析:

《岳麓秋怀》赏析:秋山藏史脉,丹心铸山河

这首《岳麓秋怀》以岳麓山秋景为骨,以历史忠魂为血,以爱国哲思为魂,在秋的苍茫与红的炽热中,铺展了一幅“山河孕情怀,薪火永不绝”的壮阔画卷。全诗融景、史、情、理于一体,字句间既有秋山的肌理,又有精神的重量。

一、秋山为卷:以景载史,藏尽千年风骨

开篇“岳麓秋深云未歇,层林尽染天垂阔”,以“秋深”定调,“云未歇”写山的灵动,“层林尽染”绘秋的浓烈,“天垂阔”拓开视野,既勾勒出岳麓山秋日的磅礴气象,又暗喻这片土地承载的历史纵深。紧接着“石径犹存千载痕,书声曾震三湘骨”,镜头从自然转向人文:“石径千载痕”是岁月的刻痕,藏着岳麓书院千年的文脉;“书声震三湘骨”则直击精神内核——湖湘学子“心忧天下”的呐喊,曾如惊雷般震颤三湘大地的骨气,让“岳麓”不再仅是风景,更成了精神的地标。

“枫林涌赤血,情为山河出”是诗眼所在。枫林的殷红被赋予“赤血”的重量,既是秋景的写实,更是情感的爆发:这红色不是普通的秋色,而是对山河的深情凝结,是无数赤子用热血与深情染就的底色,让自然之景与爱国之情在此处轰然交汇。

二、忠魂为魄:从历史回响到精神传承

“风过苍松作楚歌,霜凝古刹埋忠魄”,笔触转向岳麓山的历史纵深。苍松劲风如楚地悲歌,低回着千年的家国记忆;古刹霜痕里,埋着历代忠臣义士的魂魄——无论是书院里的济世理想,还是历史中为山河奔走的身影,都化作“忠魄”融入这片土地。秋风、苍松、古刹、霜痕,意象交织成一幅苍凉而肃穆的画面,让“爱国”不再是空泛的口号,而有了具体的历史依托。

“莫叹流光催岁华,丹心自古照寒沙”则笔锋一转,从怀古转向抒情。时光流逝虽易催老岁月,但“丹心”如不灭的灯火,自古便能照亮荒凉的“寒沙”(喻指困境或历史的长夜)。这里的“丹心”既是对前人的致敬,也是对当下的自勉:纵岁月更迭,爱国的赤诚永远不会褪色。

三、哲理为魂:寸心熔铁,薪火成炬

“薪火从来非独火,寸心熔作九州铁”是全诗的哲理升华。“薪火非独火”点明爱国从不是个体的孤独坚守,而是无数“寸心”的汇聚;“熔作九州铁”则以“铁”的坚硬喻指民族精神的凝聚力——个体的微薄之心,终将在对山河的热爱中熔铸成支撑九州的脊梁。这不仅是对爱国精神的诠释,更揭示了“个体与集体”“传承与力量”的深刻关联:爱国从不是孤举,而是代代相传的星火,终成燎原之势。

结尾“且看霞飞峰峦上,一片殷红是新芽”以景结情,余韵悠长。峰峦霞色中的“殷红”呼应开篇的枫林赤血,既是秋色的延续,更是精神的新生——那片红色不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“新芽”般的希望:爱国的情怀从未老去,正以新的姿态在山河间生长,代代不息。

全诗以岳麓秋景为线索,从景到史,从情到理,层层递进。枫林的赤、苍松的劲、书声的烈、忠魄的沉、薪火的明、新芽的生,共同编织出“山河有情,丹心不朽”的主题。它让我们看见:真正的爱国,是藏在秋山文脉里的坚守,是融在寸心中的赤诚,更是能穿越岁月、永远生长的力量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