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观潮思国】
潮头拍岸接苍旻,万里江山气象新。
春暖天如镜,风来花念人。
断桥石上苔痕古,赤县心中浩气真。
莫叹流光容易逝,江河入海是归尘。
赏析:
《观潮思国》赏析
这首诗以“观潮”起兴,融景、史、情、理于一体,借自然之壮阔与古迹之沧桑,抒发对家国的深沉情怀,字里行间藏着对时光与永恒的哲思。
开篇:以景破题,立起山河气象
首联“潮头拍岸接苍旻,万里江山气象新”以磅礴笔触勾勒壮阔之景。“潮头拍岸”写钱塘潮的汹涌气势,“接苍旻”(苍旻指苍天)将潮水的力量与天地相连,视野宏大;“万里江山气象新”由眼前潮景拓展至整个华夏大地,“气象新”既写春日山河的生机,更暗喻时代变迁中家国的蓬勃朝气,开篇便立起“思国”的壮阔基调。
承转:融情入景,藏温柔于壮阔
颔联“春暖天如镜,风来花念人”是指定句,亦是全诗的温柔转折。前句“春暖天如镜”以“镜”喻晴空,写春日的澄澈宁静,与首联的“潮头拍岸”形成刚柔对比;后句“风来花念人”以拟人化手法写花,春风吹花如“念人”,既呼应“春暖”的生机,更暗将“花”与“人”(游子、国人)相连——花念人,亦是人念家、念国,将个人情感悄悄融入自然之景,为后文“赤县心中浩气”埋下伏笔。
递进:古迹勾连,融史于情
颈联“断桥石上苔痕古,赤县心中浩气真”以具体景点深化情感。“断桥”直指杭州西湖断桥,既是著名古迹,又因“白蛇传”等传说承载着民间记忆;“苔痕古”写断桥历经岁月的沧桑痕迹,暗喻家国历史的厚重。“赤县”是中国的古称,“赤县心中浩气真”则由古迹的“古”转入内心的“真”——断桥的苔痕见证时光,而每个国人心中对家国的“浩气”(正气、志气)却历久弥真,将历史的沧桑与当代的爱国情怀紧密相连,让“思国”有了具体的情感落点。
收尾:以理结情,悟永恒之道
尾联“莫叹流光容易逝,江河入海是归尘”以哲理收束全诗。“莫叹流光容易逝”回应“苔痕古”的时光感,劝慰不必悲叹岁月流逝;“江河入海是归尘”则以自然规律作喻:江河奔流入海,看似“归尘”(归于天地),实则是涓流汇入洪流,成就大海的永恒。这正是诗中的核心哲理:个体如江河,时光如流水,不必畏惧岁月短暂,唯有将个人生命与家国命运相融,如江河归海般汇入时代洪流,生命与情怀才能超越“流光”,获得真正的价值与永恒。
整体:景、情、史、理的交融
全诗以“观潮”为线索,从自然之景(潮、天、花)到人文之迹(断桥),从个人之情(花念人)到家国之思(赤县浩气),最终升华为哲理之悟(江河归海)。景点“断桥”的沧桑与“赤县浩气”的真挚相映,自然意象的刚柔与情感的深浅交织,让“爱国”不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藏在潮声、苔痕、花香与江河中的具体感动,余味悠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