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观长城感怀】
雾重心事逐烟沉,何处寻仙叩石门?
烽烟残照凝雄关,古堞苍松刻旧痕。
千载风霜磨骨硬,九州薪火续龙魂。
休向虚无寻幻梦,山河在抱即真根。
赏析:
《观长城感怀》赏析
这首诗以长城为载体,融写景、抒情、哲理于一体,在苍茫历史与现实感悟中铺展爱国情怀,意境沉雄而意蕴深远。
首联起兴:迷茫中叩问精神归宿
“雾重心事逐烟沉,何处寻仙叩石门?”开篇以“雾重”起笔,既绘长城晨暮间云雾缭绕的实景,又暗喻人在追寻精神归宿时的迷茫感。“寻仙叩石门”中,“石门”明指长城关隘的古门,暗喻对理想中“精神家园”的求索,为全诗奠定“由迷茫到顿悟”的情感基调。
颔联写景:沧桑中藏历史记忆
“烽烟残照凝雄关,古堞苍松刻旧痕”转绘长城实景,镜头聚焦于“雄关”与“古堞”。“烽烟残照”勾勒出夕阳下关隘的苍茫轮廓,既含边塞征战的历史回响,又显时光流逝的厚重感;“古堞苍松”以“堞”的斑驳与“松”的坚韧对照,“刻旧痕”三字将自然景物与历史记忆融为一体——长城的砖石不仅刻着岁月的痕迹,更藏着民族生存与抗争的密码。写景中暗含对历史的敬畏,为下文抒情蓄势。
颈联抒情:坚韧中显民族魂魄
“千载风霜磨骨硬,九州薪火续龙魂”由景入情,直抒胸臆。“千载风霜磨骨硬”以长城经千年风霜而愈发坚固的特质,比喻中华民族在历史磨难中淬炼出的坚韧品格;“九州薪火续龙魂”则将视角从“物”转向“人”,“薪火”象征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,“龙魂”直指深植于血脉中的家国情怀。两句将长城的“物理之硬”与民族的“精神之韧”相勾连,爱国之情跃然纸上。
尾联明理:顿悟中见现实根基
“休向虚无寻幻梦,山河在抱即真根”收束全诗,回应首联的“寻仙”之问,点出核心哲理。诗人否定了对“虚无幻梦”的盲目追寻,明确指出:真正的精神归宿不在缥缈的“仙门”,而在“山河在抱”的现实家园中。“山河”既是眼前的长城与广袤国土,更是心中的家国情怀;“真根”则道破哲理——民族的根基、精神的归宿,永远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与代代相传的责任中。
全诗以“寻门”起,以“得根”终,借长城的沧桑与雄奇,将个人迷茫、历史记忆、民族精神与现实哲理熔于一炉。景、情、理三线交织,既见长城的“形”,更显家国的“魂”,最终落于“坚守家国、立足现实”的哲理,让爱国之情既有历史厚度,又具现实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