卧龙诡道之南中七劫 第34章 南中柱石 南夷校尉

作者:彭寅翁 分类:修真 更新时间:2025-11-04 07:54:25
最新网址:www.biqumu.com

建兴十二年秋,五丈原的悲风卷着残烛余烬,刚掠过秦岭的沟壑,南中大地的晨雾里,已飘起武侯祠前的袅袅香火。昆明城的青砖城墙上,霍弋的白袍被滇风掀起一角,他望着北方天际那片沉郁的云,指节因紧握七星剑而泛白——这柄剑是诸葛丞相临终前三日夜,遣八百里快马从五丈原送来的,剑脊上本该光滑的青铜处,被匠人连夜錾出八个小字,墨色未干,却似有千钧重:“镇抚南中,继吾遗志“。城墙下的武侯祠里,彝人吹着芦笙,汉人敲着铜钟,苗家女子将绣着八卦的帕子系在香案前,哭声与祷声缠在一起,漫过整个昆明坝子。

第一节永昌斗法

永昌郡的哀牢山,自古便是“烟瘴之地,邪术丛生“。这日清晨,山脚下突然扬起漫天灰雾,十万羌氐联军如蚁群般涌来,将永昌城围得水泄不通。联军首领朵思大王,是南中有名的“邪师酋长“,他头戴牦牛角冠,手持一根刻满骷髅纹的骨杖,骨杖顶端的蛇牙吊坠在阳光下泛着绿光。待联军列阵完毕,朵思走到阵前,将骨杖往地上一顿,口中念念有词。

顷刻间,怪事接连发生:

-城前的稻田里突然升起一团紫黑色毒雾,雾中带着腐叶与蛇蝎的腥气,顺着城墙的箭孔往城里钻,守军才吸了几口,便觉眼睛刺痛,眼泪直流,连弓都握不稳。

-雾中传来阵阵兽吼,数百头黑熊、野猪从林中狂奔而出,蹄子踏得地面震颤,撞在城墙上时,砖土簌簌往下掉,守城的士兵被震得虎口发麻,不少人从城垛上跌了下去。

-更邪门的是,城楼上的士卒不知为何,突然浑身发冷,四肢无力,有的甚至口吐白沫,倒在地上抽搐——随军的医官把脉,只觉脉息紊乱,却查不出任何伤势,只道是“被诅咒缠上了“。

城楼上,霍弋一袭白袍,衣袂无风自动。他目睹此景,眉头微皱,却未慌乱。左手悄然掐起一个诀印——那是当年武侯在汉中营中亲传的“八阵诀“,拇指按在食指第三节,其余四指成扇形张开,指尖似有气流流转。右手举起七星剑,剑尖直指天际,朗声道:“丞相在日,曾言南中邪术,皆为旁门左道!今日便让尔等见识,何为正道!“

话音刚落,七星剑突然发出一阵清亮的剑鸣,剑身上的七个星纹亮起,射出七道银白色的星光,如利剑般刺破毒雾。星光所到之处,毒雾瞬间消散,露出城外联军的阵型。紧接着,霍弋朝身后挥手,城楼上的士兵立即推动百余架木制巨兽——这是武侯生前设计的“木兽“,通体用硬木制成,外形似虎,腹中藏着火药与碎石。随着一声令下,士兵点燃木兽腹下的引信,“轰隆“声接连响起,碎石与火星四溅,城外的野兽被爆炸声吓得魂飞魄散,掉头就往联军阵中冲,反而冲乱了自家阵型。

最后,霍弋让人将早已准备好的“清心散“撒向城头——这药是武侯用南中草药秘制而成,黄色的粉末随风飘散,士兵们吸入后,原本紊乱的气息渐渐平稳,发冷抽搐的症状也消失了。

朵思大王在阵前看得目瞪口呆,手中的骨杖险些掉在地上:“此子...竟真得诸葛孔明的真传!“他知道今日讨不到好处,急令撤军。可刚转身,就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喊杀声——张嶷率领的无当飞军早已绕到联军后方,截断了退路。霍弋见状,脚尖一点城垛,白袍如鹰隼般飞身下城,七星剑在手中挽出一朵剑花,直取朵思:“朵思!你用邪术害我将士,今日这一剑,既是为守城军民报仇,也是为丞相雪恨!“

剑风凌厉,朵思慌忙举骨杖抵挡,却被七星剑斩断杖头的蛇牙,剑势未减,直逼他咽喉。朵思吓得魂飞魄散,幸好身边的亲兵拼死阻拦,才让他得以逃脱,但联军已死伤过半,只能狼狈退回哀牢山。

第二节七郡会盟

永昌之围解除后,霍弋率军前往建宁郡。滇池畔的盟坛早已搭好,青石板铺成的坛面,中央插着一面“汉“字大旗,坛下站着南中七大姓的新一代首领——他们是南中各族的希望,也是武侯“和抚“政策的见证者。

坛下的七人,各有风采:

-吕祥是永昌吕凯的子弟,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《永昌郡志》,一身青衫,文质彬彬,说话时总带着书卷气,一看便知是饱读诗书之人。

-爨琛来自建宁爨习后人,腰挎两把弯刀,刀鞘上嵌着南红玛瑙,他身材高大,眉宇间英气逼人,站在那里便如一尊铁塔,让人不敢小觑。

-焦二郎是焦夷夜蒟酱焦香酒的传人,背上背着一个硕大的药酒葫芦,葫芦口用红布塞着,酒香顺着布缝溢出,飘得老远,他脸上总是带着笑意,看起来随和又豪放。

-孟炎是孟获之子,手中挥舞着一根九节鞭,鞭节上裹着铜皮,甩动时发出“呼呼“的风声,他继承了父亲的勇猛,性格却比孟获沉稳了许多。

-量弘执掌着南中的茶马司,手中总是拿着一把算盘,手指在算珠上拨弄不停,眼神锐利,似乎能算出每一笔交易的盈亏。

-毛成是水利世家出身,手中捧着一卷水利图,图上用墨笔标注着河流与堤坝的位置,他做事严谨,说话时总爱指着图上的标记,生怕别人听不明白。

-李球是李恢之子,他带来了数十把新铸的刀剑,刀剑出鞘时,寒光四射,他拿起一把长剑挥舞了几下,剑风凌厉,显然对自家的铸剑手艺十分自信。

霍弋走上盟坛,将七星剑“铮“地一声插在坛中央的石槽里,剑身上的“镇抚南中,继吾遗志“八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他环视众人,沉声道:“如今魏吴两国虎视眈眈,成都虽有陛下坐镇,却也危机四伏。丞相在日,以'和抚'之策安定南中,各族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。今日召集诸位,便是要效仿丞相,定下盟约,共守南中。“

众人闻言,纷纷点头。随后,霍弋与七大姓首领共同商议,定下了《七郡约》:

-互市通商,盐铁共营:各族之间开放集市,允许盐、铁、茶叶等物资自由交易,由七大姓共同管理盐铁作坊,确保物资供应充足。

-兵力联防,一方有难六方救:七郡各自组建军队,平时各司其职,一旦有外敌入侵或内部叛乱,一方求援,其余六方必须立即派兵支援。

-子弟轮训,夷汉同习武侯兵法:七郡的子弟,无论夷汉,每年都要到昆明城的军营中接受训练,学习武侯兵法与武艺,培养各族子弟的情谊与默契。

盟约既定,众人正要举杯庆贺,忽有探马从北方疾驰而来,翻身下马时,因跑得太急,险些摔倒。他顾不得喘息,大声喊道:“霍将军!七大姓首领!大事不好了!邓艾偷渡阴平,已逼近成都,成都危在旦夕!“

坛下众人闻言,脸色骤变。霍弋一把拔出七星剑,剑眉紧蹙:“成都若失,南中亦难独善其身!诸位,随我起兵勤王!“

第三节勤王悲歌

霍弋当即点兵三万,亲自率领,日夜兼程赶往成都。行至江州时,与巴郡太守罗宪会师——罗宪早已听闻成都危急,率五千守军在此等候。二人相见,没有多余的寒暄,当即进入军帐商议对策。

当夜,军帐外的夜空格外晴朗,繁星点点。霍弋与罗宪走出帐外,抬头仰望星空。罗宪精通星象,他指着天际那颗黯淡的紫微星,沉声道:“紫微星主帝星,如今如此黯淡,怕是成都...凶多吉少。“

霍弋握着七星剑的手更紧了,剑身在月光下泛着冷光。罗宪捶了一下身边的木案,怒声道:“若成都真的守不住,陛下可暂避南中!永昌郡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足以据守十年。届时我们再召集兵马,徐图恢复汉室!“

霍弋点头赞同,当即派人前往成都,向刘禅传达二人的想法。然而,使者带回的,却是一封让人心寒的诏书——诏书上写着:“朕已决定降魏,卿等勿以朕为念,当守土安民,勿轻举妄动。“落款处,还有谯周的署名。

霍弋看完诏书,只觉得一股气血涌上心头,他举起七星剑,猛地劈向面前的木案。“咔嚓“一声,木案被劈成两半,木屑飞溅。“丞相二十年心血,平定南中,辅佐汉室,竟毁于一旦!“他的声音带着悲愤,眼中满是不甘与失望。

就在此时,又有探马来报:“成都已降!邓艾大军入城,陛下已被迁往洛阳!“

消息传来,三军将士皆恸哭不已,哭声震彻山谷。霍弋望着北方,缓缓跪下,朝着成都的方向磕了三个头,泪水顺着脸颊滑落:“丞相,臣无能,未能保住汉室...未能守住您的心血...“

第四节赤水阻击战

景耀六年冬,魏将监军卫瓘率领东路大军,沿赤水河向南进发,欲攻取南中。卫瓘深知南中地势险要,霍弋又深得诸葛真传,不敢贸然进军,只得沿着河岸缓慢推进。

这日,大军行至二郎滩,卫瓘正欲下令扎营,忽闻河面上传来一阵酒香。他抬头望去,只见百余艘竹筏顺着河水飘来,竹筏上空无一人,只放着几个大酒坛,酒香便是从酒坛中飘来的。

“这是何物?“卫瓘眉头微皱,心中生疑。就在此时,崖顶上突然传来一阵芦笙声,焦二郎手持芦笙,立于崖顶,大声喊道:“卫瓘!我南中百姓,岂容尔等侵犯!先父曾言,我焦家的焦香酒,可醉敌百万!今日便让你见识见识!“

话音刚落,焦二郎将芦笙一甩,竹筏上的酒坛突然爆炸,酒液飞溅,形成一片酒雾。魏军将士吸入酒雾,只觉得头晕目眩,浑身无力,纷纷倒在地上昏睡过去。那些尚未昏迷的士兵,正欲划船撤退,却见水中冒出无数羌氐士兵——他们早已在水中潜伏多时,口衔短刀,爬上魏军的战船,与魏军展开厮杀。

卫瓘见状,大惊失色,连忙下令撤退:“南中妖术,果然堪比诸葛再生!快撤!“魏军将士早已乱作一团,哪里还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,只得狼狈逃窜,死伤惨重。

与此同时,越嶲郡的泸水河畔,张嶷正率领军队在此设伏。魏将田章率领大军前来渡河,张嶷效仿武侯当年的故智,早已在河岸两侧埋下伏兵,并派人观察天气变化。待田章的大军半数渡过泸水时,天空突然乌云密布,狂风大作,紧接着便下起了倾盆大雨。雨水汇聚成山洪,顺着山谷倾泻而下,冲入泸水,泸水水位骤涨,波涛汹涌。

田章的大军被山洪冲得七零八落,有近万人被洪水冲走,幸存者皆惊慌失措,以为是武侯显灵。他们抬头望去,只见云端之上,似乎有一个手持羽扇、头戴纶巾的身影,正静静地望着他们。“是诸葛武侯!是诸葛武侯显灵了!“魏军将士皆吓得魂飞魄散,纷纷跪地求饶,再也不敢有攻取南中的念头。

第五节忠义两难

次年春,霍弋在南中得知刘禅已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,在洛阳过着“乐不思蜀“的生活。这个消息,如同一把尖刀,刺穿了霍弋最后的希望。

他独自一人来到七星关,这里是南中的北部门户,也是当年武侯南征时曾路过的地方。霍弋将七星剑插入石壁,剑刃入石三分。他望着北方,喃喃自语:“丞相...陛下已降,汉室已亡...弋该何去何从?是率军北上,与魏军决一死战,还是留守南中,守护这里的百姓?“

就在霍弋陷入两难之际,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。他回头望去,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,拄着一根拐杖,缓缓走来。老者身穿粗布衣衫,脸上布满皱纹,眼神却十分锐利。霍弋认出,此人正是关索——当年随武侯南征的将领,如今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。

关索走到霍弋身边,望着石壁上的七星剑,叹了口气:“贤侄,你不必如此为难。当年丞相南征时,便已料到今日之局面,他曾留下三个锦囊,前两个已在永昌之战和七郡会盟时用过,这最后一个,便是留给你今日之困局的。“

说罢,关索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,递给霍弋。霍弋接过锦囊,双手颤抖着打开,里面只有一张帛书,帛书上仅写着四个字:“保境安民“。

霍弋望着这四个字,沉默良久。他突然朝着北方跪下,磕了三个头,声音哽咽:“丞相...臣...遵旨。“他知道,丞相的意思,是让他放下个人的忠义,以百姓为重,守护南中这方净土。

第六节晋室新朝

泰始元年,司马炎篡魏建晋,史称晋武帝。司马炎深知南中地势险要,霍弋又深得民心,若不加以安抚,恐生叛乱。于是,他派遣使者前往南中,册封霍弋为南夷校尉,掌管南中军政大权。

然而,使者心中却暗藏杀机——他随身携带了一瓶毒酒,欲在册封仪式上,趁霍弋不备,将其毒杀,以除后患。

册封仪式当日,霍弋率领南中各族首领,在昆明城的武侯祠前迎接使者。使者宣读诏书后,将毒酒递给霍弋,假笑道:“霍将军,此乃陛下赏赐的御酒,请将军饮下,以表对陛下的忠心。“

霍弋接过酒坛,正欲饮下,站在一旁的焦二郎突然上前一步,笑道:“使者大人,我南中也有佳酿,名为'焦香解毒酒'。此酒不仅可验百毒,更可延年益寿。不如让霍将军先饮我南中的佳酿,再饮陛下的御酒?“

说罢,焦二郎取下背上的酒葫芦,倒出一碗酒,递给霍弋。霍弋会意,接过酒碗一饮而尽。随后,他将使者带来的毒酒倒入另一个碗中,只见碗中的酒液瞬间变成了黑色——显然,这酒中确实有毒。

使者见状,吓得面如土色,连忙跪地求饶:“霍将军饶命!这...这都是陛下的旨意,与小人无关啊!“

霍弋冷笑一声,将毒酒泼在地上,道:“回去告诉司马炎,我霍弋守的是南中百姓,非一家一姓。若他真心善待南中百姓,我便承认晋室正统;若他敢加害南中百姓,我霍弋必率南中各族,与之周旋到底!“

使者狼狈不堪地返回洛阳,将此事禀报给司马炎。司马炎闻言,不仅没有发怒,反而对霍弋的胆识与智慧十分欣赏。他认为霍弋是个可用之才,若能加以安抚,必能稳定南中局势。于是,司马炎又派遣使者前往南中,赏赐霍弋金帛无数,并表示今后将对南中采取怀柔政策,尊重南中各族的习俗与文化。

不久后,东吴的孙皓也得知了霍弋在南中的势力,派遣秘使前往南中,赠给霍弋“吴越美人十名,明珠百斛“,欲拉拢霍弋,共同对抗西晋。霍弋却将美人配给了军中的勇士,将明珠散给了南中的贫民。他对东吴秘使说:“我霍弋此生,只愿守护南中百姓,不愿参与各国纷争。还请使者回去转告孙皓,南中与东吴,可互通有无,和平相处,但绝无结盟之意。“

第七节武侯遗风

霍弋晚年时,常常巡行南中各地。这日,他巡至牂牁郡,只见赤水河两岸,焦家的蒟酱焦香酒坊遍布各地,酒坊前的集市上,各族百姓往来穿梭,十分热闹。五尺道上,商队络绎不绝,马帮的铃铛声此起彼伏,从远方传来。牂牁郡的学堂里,传来了夷汉孩童的童谣声:

“诸葛灯/霍弋剑/南中太平六十年...“

霍弋站在学堂外,听着孩子们的歌声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他取出武侯生前赠给他的《便宜十六策》,这本书他已随身携带多年,书页早已泛黄,上面还写满了他的批注。霍弋将自己多年来治理南中的经验与心得,整理成“南中治要“三卷,添在《便宜十六策》之后,传给了自己的弟子。

“丞相的精神,不仅在于平定南中,更在于'和抚'二字。“霍弋对弟子们说,“你们要记住,治理南中,当以百姓为重,尊重各族的习俗与文化,只有这样,南中才能长治久安,丞相的精神才能永镇南疆。“

是夜,七星关突然传来七声剑鸣,声音清亮,响彻夜空。南中各族百姓皆言,这是霍将军化星归天了。霍弋死后,其孙霍承嗣继承了他的职位,继续守护着南中这片土地。

而赤水河的焦夷郎蒟酱香酒,依旧在岁月中流淌,酒香袅袅,千年不绝。南中的百姓,也永远铭记着诸葛武侯与霍弋的功绩,他们的故事,如同赤水河的流水,在南中大地代代相传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