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节下了一整天的雪,傍晚停了下来,天渐渐晴了,北山镇很快便热闹了起来,因为今年的元宵夜很特别,县上要举行观灯选婿大会啦!
王老汉家境殷实,在北山颇有威望,有三个女儿,大女儿嫁给南山县衙捕头,二女儿嫁给南山巨富的儿子,三女儿乳名映雪,长得最标致,才学过人,求亲者虽多,但均不合她之意,王老汉宠爱女儿,就许映雪待字闺中至今,不觉已年方二十。
听府上的管家说,过年时王老汉的表弟刘先生来窜门,谈起映雪的婚事,说是今年正月小姐红鸾星动,姻缘可期。
王老汉听后十分高兴,与刘先生商议后,决定索性联合乡绅达贵,在元宵节这天举行花灯会,百姓们家家张灯结彩,年轻男女可以赏灯为由,熟悉彼此。
王家势力庞大,向来是乡绅之首,真是一呼百应,这年的元宵之夜,北山镇的花灯浩如烟海,南山县周边乡镇的百姓也都来参与,县太爷都来了。
晚宴之后,茶歇完毕,在丫环家丁的护卫下,王老汉带着映雪外出赏灯了。
北山镇不算太大,很多有年轻男子的家庭,为了攀附王家,都在自家门口及院子里布置很多彩灯,龙灯、走马灯、鲤鱼灯等等,真是种类繁多,琳琅满目。
除了花灯以外,有钱人家还请了戏班子唱戏,还有耍火龙、跑旱船、秧歌、踩高跷、变戏法……
如此热闹的场面,让所有游人都兴致盎然,可是独有映雪小姐始终面色平静。来到一户财主人家门口,这家的公子别出心裁,差人拦住去路,自己提着一盏龙凤灯,对着三小姐映雪的轿子唱道:“有美人兮,见之不忘。一日不见兮,思之如狂,凤飞翱翔兮,四海求凰……”
“什么艳词滥曲!不知深浅的登徒子,甚是讨厌!“映雪皱眉骂了一声,随即让家丁将拦路人驱散,跟王老汉说了一声,自乘小轿到北山半坡郊外赏雪。
想不到在回城的半路上,轿杆突然折断,家人飞奔回府叫车了,映雪在轿中觉得闷,便下轿来,带着贴身丫环在周边逛逛。
已近二更时辰,效外路上,一轮明月高悬,银光万里,远处是火树银花的小城,身边是银装素裹的大地,分外妖饶可爱,映雪的心情渐渐平和了些。
忽然,映雪看到离路边不远处,有一座小茅草房,屋顶上积着厚厚的雪,屋周围有一圈木栅栏,院内还傲雪怒放的梅花,景致特别。映雪一时兴起,便不顾丫环阻拦,想去草房附近看看。
踏着厚厚的雪,主仆二人刚到草房门口,便立即呆住了,原来,在那梅花树下,有张小桌,桌前坐着位面庞俊秀,身着粗布长衫的书生,正埋头读书,桌上没有油灯,只放了破旧的茶壶和杯子。
书生读得专心致志,竟没有发现有人,映雪一下子看得呆了,心说,这公子虽衣着破旧,眉宇之间英气逼人,真是一表人才。
“呵呵!这人真怪,不点灯,能看见书上的字?”丫环忍不住笑道。
映雪正要责备,只听院内书生头也不抬,朗声说:“明月高悬,何须荧火之光!不知哪来的贵客?”
听了书生的话,映雪微微一笑说:“上元佳节,夜游观灯,公子不置花灯也罢,竟连油灯也省去,有失待客之道吧。”
书生一愣,抬头正与映雪四目相对,随即起身施礼说:“正月中旬上元夜,元宵盛会人声沸。月下读书寒窗暖,观灯请赏映雪梅。“
“大胆,怎么敢用我家小姐的名字取笑!“丫环喝道。
映雪责备丫环说:“你不懂公子高才,莫乱插嘴”
“是小生失礼了!”书生脸一红。
映雪看看书生,并未说话。
“哈哈!我看是佳偶天成,佳偶天成啊!”
不知何时,刘先生和王老汉,带着一群家丁走进院子,他笑着说:我观这位公子天庭饱满,地阁方圆,面有贵相,他日春闱,必成大器啊!请问公子贵姓,可曾婚配?”
书生急忙施礼说:“小生柳如识,先生过誉了,小生家贫,父母年迈,未曾婚配。”
刘先生点点头,转身对王老汉说:“恭喜表哥,此子可为映雪夫婿。”
王老汉一皱眉:“读书人倒是挺好,这孩子长得也好,只是这家境太穷了吧?”
“这轿杆早不断,晚不断,正好断在柳家茅屋之前,冥冥中自有天意啊!三侄女,你意下如何啊?”刘先生问道。
“全凭父亲与表叔做主!”映雪低语了一句,羞得转身躲出院门去了。
“表哥,你看映雪这意思,没错吧?”刘先生哈哈大笑。
“那就定下这桩婚事吧!“王老汉说。
出了正月后,三媒六证,柳公子和映雪小姐完婚,此后三年,夫妻二人虽清贫度日,但始终举案齐眉,相敬如宾。大考之年,柳如识进士及第,官至知府。
众里寻她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。元宵节,花灯夜,自古多少才子佳人成其佳话,列位单身的看官,又逢元宵夜,不妨走出家门,去寻姻缘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