卧龙诡道之南中七劫 第36章 霍孟决战 壁画招魂

作者:彭寅翁 分类:修真 更新时间:2025-11-04 07:54:25
最新网址:www.biqumu.com

咸康五年秋,乌蒙山脉被血色残阳浸得发沉。西斜的日头把朱提城的轮廓拉得修长,城头“霍“字大旗在山风中猎猎作响,旗角扫过墙砖上的斑驳箭痕——那是霍氏镇守南中百年,与蛮夷、魏晋周旋的印记。城外旷野上,成汉建宁太守孟彦的三万大军列阵如黑云压境,铁甲在残阳下泛着冷光,阵前高头大马上,孟彦身披青铜兽面甲,声如洪钟:“霍氏小儿,出来受降!“

城头垛口后,红袍黑冠的霍承嗣负手而立,指尖轻捻羽扇扇骨——那扇面上是祖父霍彪手绘的《南中地形图》,墨迹已随岁月淡去。他望着阵前孟彦的身影,眼底掠过一丝冷光:这孟彦乃孟获旁支后人,仗着成汉宗室信任,在建宁一带横征暴敛,今日竟以“反复小人“之名来攻,倒忘了霍氏当年降汉,原是为保朱提百姓免遭兵祸。

第一节乌蒙对决

“霍氏背晋降汉,今又叛汉归晋,朝秦暮楚,算什么名门之后!“孟彦在阵前勒马高呼,声音穿透风幕,直抵城头。

霍承嗣缓缓走上城楼,羽扇轻摇,笑声清越:“孟太守既称孟获后人,可还记得建兴三年,诸葛丞相七战七抚之恩?丞相遗训'南抚夷越',你却恃强凌弱,纵兵劫掠彝寨,是谁在坏了先师规矩?“

这话戳中孟彦痛处,他脸色一沉,刚要斥骂,忽闻山间传来一阵悠长的彝号——那是用老牛角制成的号角,声如闷雷,在山谷中回荡不绝。紧接着,两侧山林里冲出数千披毡赤足的武士,彝人椎髻上插着雉羽,汉人束发系着红巾,手中兵刃虽异,却步伐齐整,正是霍家世代统领的“夷汉部曲“。

这支部队乃霍弋当年遵诸葛亮遗命组建,彝汉混编,各展所长。此刻只见:

-前排彝兵半跪在地,手中毒弩泛着乌光,箭簇淬了乌蒙山特有的“七步倒“——那是用见血封喉、毒箭木等七种毒物熬制,沾肉即烂,连战马都避之不及。

-中部汉卒迅速变换阵型,一人举旗,八人成组,转眼间布成八卦阵:乾位执盾,坤位持矛,离位藏弓,坎位设绊,阵形随旗手指令转动,暗合诸葛亮《八阵图》遗法。

-后阵焦氏子弟肩扛酒坛,齐齐拔塞,将琥珀色的焦香酒洒向空中——酒液遇风化作薄雾,带着浓郁的焦麦芽香,弥漫在阵前,连空气都变得黏腻起来。

孟彦见状冷笑:“雕虫小技!“他猛地挥下令旗,阵后传来震耳欲聋的嘶吼——十数头战象踏着沉重的步伐走出,象背上载着持长矛的象兵,象鼻卷起巨石,每一步都让地面震颤。这是孟家引以为傲的象阵,曾在滇池畔大破晋军,今日本想一举踏平霍氏阵脚。

谁知战象刚走到酒雾中,突然停下脚步,扇动大耳嗅了嗅,竟纷纷摇摇晃晃,有的前腿一软,轰然卧倒,鼻息间喷出酒气——原来这焦香酒是焦氏祖传秘方,用乌蒙山麦芽、蜂蜜发酵,酒精度数极高,战象素来怕酒,此刻吸入酒雾,竟如人醉倒一般。

“放箭!“霍承嗣羽扇指向象阵,前排彝兵立刻点燃箭尾火绒,火箭拖着红光射向象背。受惊的战象狂躁起来,有的原地打转,有的冲向孟彦本阵,象阵瞬间大乱,踩伤无数汉兵。孟彦脸色铁青,挥剑斩杀一头冲来的战象,却止不住阵脚的溃乱。

第二节爨氏观斗

离战场十里外的云台山岗上,交州刺史爨深正与僚属王戎对弈。青石棋盘上铺着黑白棋子,秋风卷着落叶落在棋盘上,爨深随手拂去,落子如飞,指尖的玉扳指与棋子相撞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
“主公,霍承嗣已占上风,孟彦象阵溃败,此时若出兵助霍,日后朱提必归我爨氏。“王戎望着远处战场的火光,低声道。

爨深抬眼瞥了一眼战场,嘴角勾起一抹淡笑:“霍孟相争,犹二虎相斗。霍承嗣虽勇,却年少气盛;孟彦虽莽,却手握成汉大军。此刻助任何一方,都是替人作嫁衣。“他执起一枚黑子,落在棋盘“天元“位,“你看这棋局,黑白双方杀得难解难分,但若有一方先退,另一方必穷追不舍,到最后两败俱伤,坐收渔利的,却是旁观的我们。“

话音刚落,远处战场突然起了变化。只见霍承嗣羽扇急摇,口中似念咒语,原本弥漫在阵前的酒雾突然变得浓稠,竟与山间的晨雾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片白茫茫的雾阵,将孟彦的军队困在其中。孟彦见状,立刻召来随军的苗巫——那苗巫头戴羽毛冠,手持青铜铃,围着阵前篝火跳起巫舞,口中念着晦涩的咒语。片刻后,天空竟飘来乌云,豆大的雨点砸落下来,试图驱散雾阵。

然而雾阵被雨水一淋,非但没散,反而变得更加迷蒙,雨雾交织中,只能听到兵刃碰撞的脆响、士卒的惨叫和战马的嘶鸣。霍氏的夷汉部曲熟悉地形,在雾中如鱼得水,而孟彦的士兵则晕头转向,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。

爨深放下棋子,拿起身旁的望远镜(那是他从西域商人手中购得的奇物),看了一眼混乱的战场,轻笑一声:“霍承嗣的雾阵,用了诸葛丞相的'迷魂雾'古法,孟彦的苗巫催雨,反倒是帮了他。传我命令,三军整装,明日一早,接收朱提城。“

第三节壁画招魂

然而霍承嗣的胜利并未持续太久。孟彦虽失象阵,却还有后手——他暗中联络了朱提城内的降将,深夜打开城门,三万大军涌入城中。霍承嗣率夷汉部曲死战,从城头到街巷,血染红了青石板,焦氏子弟半数阵亡,彝兵的毒弩也耗尽了箭簇。眼见大势已去,霍承嗣率残部退守乌蒙山绝壁上的霍氏祖祠。

夜凉如水,霍承嗣站在祖祠前的悬崖边,望着山下朱提城的火光,红袍被山风吹得猎猎作响。身后,十数名心腹垂首而立,无人言语。“我霍氏自霍弋公镇守南中以来,百年间,夷汉相安,百姓安乐,“霍承嗣转过身,声音沙哑却坚定,“今日虽兵败,却不能让霍氏的魂,断在我手里。“

他召来随军的画师和工匠,决定仿楚地古俗,在绝壁上开凿一座无棺椁的招魂墓——不求肉身不朽,只求魂魄能永远守护南中。接下来三日,工匠们在绝壁上凿石为墓,霍承嗣则亲自设计壁画,每一笔都耗尽心血:

-北壁:以云纹为底,云雾间,诸葛亮身披八卦袍,手持羽扇,正指点江山,目光如炬;其下,祖父霍彪手持七星剑,剑指南疆,身旁是霍氏部曲列阵的身影——这是霍氏的根,是武侯精神的传承。

-东壁:绘着一头猛虎,虎目圆睁,獠牙外露,虎爪下踩着毒蛇(象征南中蛮夷之乱);猛虎旁的楼阁里,墙角处藏着一幅微小的木牛流马机关图——那是霍氏从诸葛军中习得的秘术,曾用于运送粮草,助霍弋平定蛮乱。

-西壁:画着“玉女授草“的场景:玉女手持一株青草药,递给身旁的彝汉士兵;实则,玉女手中草药的叶片脉络,正是焦氏解毒秘方的药引配比,而士兵们的站位,暗合武侯八阵的“生门“与“死门“——这是霍氏夷汉融合、军民同心的见证。

-南壁:中门侯身披铠甲,手持长戈,守卫着一面石刻;石刻上刻着《便宜十六策》的节选,字迹工整,每一笔都透着诸葛丞相的治国智慧——这是霍氏镇守南中的准则,也是他留给后人的警示。

墓成之夜,霍承嗣换上最隆重的红袍,手持羽扇,在墓前起舞招魂。他的舞步融合了霍家剑法与楚地巫舞,时而刚劲,时而轻柔,红袍在月光下如一团燃烧的火焰。身后,幸存的数千彝汉部曲手持火把,齐齐跪倒,高呼:“魂兮归来!守我南疆!“火把的光芒映红了绝壁,也映红了霍承嗣坚毅的脸庞。

第四节恩怨了结

三日后,孟彦率军登上乌蒙山,找到这座招魂墓。当他走进墓中,看到四壁的壁画时,竟愣在原地——北壁的诸葛亮,东壁的猛虎,西壁的玉女,南壁的石刻,每一处都在诉说霍氏对南中的守护,也让他想起幼时族中老人讲述的诸葛丞相“和抚“南中的故事。

“孟家小子,你终于来了。“一个苍老的声音从墓外传来,孟彦回头,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走进来,正是焦氏的上百岁老人焦夷郎之子焦二郎——焦氏子弟阵亡时,他被藏在山洞中,侥幸存活。

焦二郎走到西壁前,手杖轻轻点向“玉女授草“的壁画:“你看这玉女,手中的草药能解乌蒙七毒,也能解人心的贪念。诸葛丞相当年不杀先祖孟获,不是不能,而是不愿南中再起兵戈。你今日破城,若毁了霍墓,杀了霍氏残部,他日南中必乱,你孟家,又能安稳几日?“

话音刚落,壁画中玉女的眼角竟缓缓渗出红色的液体——那是霍承嗣绘制时,用焦香酒调和朱砂,又掺入自己的鲜血,遇潮湿空气便会渗出,看似血泪,实则是他对南中安宁的期盼。

孟彦望着“血泪“,又看了看北壁的诸葛亮,突然跪倒在地,放声痛哭:“丞相在上,孟彦知错了!“他起身时,眼神已变得清明,当即下令:

-严令士兵不得损坏霍墓一砖一瓦,许霍氏族人四时祭祀,凡擅闯墓者,斩立决。

-幸存的彝汉部曲,交由交州刺史爨深统领——他知道爨深素有仁德,能保部曲平安。

-自缚双手,带着降书前往晋都建康,求晋帝赦免朱提百姓,保南中安宁。

临行前,孟彦取来刻刀,在霍墓前的石碑上刻下十六字:“孟霍恩怨,今日了结。南中太平,重于私怨。“刻刀落下,石屑纷飞,也斩断了两大家族百年的恩怨。

第五节爨氏崛起

孟彦降晋后,爨深果然兵不血刃接管了朱提城,随后又陆续收服南中七郡,成为南中最强大的势力。就在他准备在滇池畔建立治所时,各族首领捧着一封书信前来——那是霍承嗣阵亡前,托心腹交给各族首领的遗书。

爨深展开书信,只见字迹力透纸背:“南中可易主,然三事不可废:彝汉通婚以融血脉,在牂牁赤水河畔二郎滩蒟酱酿焦香酒以记恩情,八阵传习以保安宁。若违此三事,南中必乱,霍氏魂魄,亦不饶之。“

他捧着书信,沉思三日。第三日清晨,爨深率文武百官来到滇池边,设盟坛,召各族首领共誓:

-延续霍氏“夷汉部曲“制度,彝汉子弟同军操练,有功同赏,有过同罚,禁止歧视。

-沿用诸葛武侯的屯田旧策,将无主之地分给百姓,官府提供耕牛种子,秋收后按比例纳粮,减轻赋税。

-尊焦氏酒业祖训,由焦氏子弟掌管酒坊,继续酿造焦夷郎焦香酒,一是纪念焦氏阵亡子弟,二是传承解毒秘方。

盟誓完毕,爨深将霍承嗣的遗书刻在盟坛石碑上,与各族首领共饮焦香酒,以示信守承诺。从此,南中进入爨氏时代,而霍氏的遗训,也成了爨氏治理南中的准则。

第六节千年余韵

时光荏苒,千年已过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昭通(古朱提城)的乌蒙山上,发现了这座尘封已久的招魂墓。当墓门被打开时,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:

-墓壁上的壁画色彩鲜艳,仿佛昨日刚绘就——原来霍承嗣用焦香酒调和颜料,酒液中的酒精能防止颜料氧化,千年不褪。

-北壁的霍承嗣画像栩栩如生,他身披红袍,手持羽扇,执扇的姿势暗合八卦中的“巽位“,与《八阵图》中的“风后“方位一致。

-东壁和西壁上,彝汉部曲手持戈矛的招式,经过武术专家考证,竟是早已失传的“霍家剑法“——原来霍承嗣将家传剑法拆解,融入壁画人物的动作中,隐秘传承。

更奇的是,每逢雨夜,附近的村民总能听到墓中传来隐约的呼声:“魂兮归来...守我南疆...“有人说那是风声,有人说那是幻觉,但当地的彝族老人却坚信:“那是霍将军在练兵呢,他还在守护着我们的乌蒙山。“

其实,霍承嗣的传承早已不止于壁画和传说。彝汉通婚的习俗,在南中延续至今;焦夷郎蒟酱焦香酒的酿造技艺,成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;武侯八阵的智慧,融入了南中的军事和民俗。这些传承,就像乌蒙山的云雾,看不见摸不着,却永远萦绕在这片土地上,守护着南中的安宁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