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节江东风雨会群英
建安十三年秋,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,荆州刘琮望风而降,刘备败走夏口,情势危急。
诸葛亮羽扇轻摇,对刘备道:“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。”刘备执其手曰:“孔明此行,关系重大。”诸葛亮微微一笑:“亮自有分寸。”
是夜,诸葛亮一叶扁舟渡江,白衣如雪,仿佛不是赴一场兵家凶险之会,而是闲庭信步。舟至江东,鲁肃早已等候多时。
次日,孙权召集群臣议事。张昭等文臣主降,程普、黄盖等武将主战,双方争执不下。孙权退入后堂,心中踌躇不决。
诸葛亮被引入见,见孙权碧眼紫髯,确有帝王之相,心下已有了计较。
“曹孟德已平荆楚,即将东下,先生有何高见?”孙权问道。
诸葛亮轻摇羽扇:“海内大乱,将军起兵江东,刘豫州收众汉南,与曹操并争天下。今曹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,遂破荆州,威震四海。英雄无用武之地,故豫州遁逃至此。将军量力而处之:若能以吴、越之众与中国抗衡,不如早与之绝;若不能,何不按兵束甲,北面而事之!”
孙权脸色微变:“苟如君言,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?”
诸葛亮正色道:“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;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慕仰,若水之归海。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”
孙权勃然起身: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吾计决矣!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,然豫州新败之后,安能抗此难乎?”
诸葛亮知孙权已动,便道:“豫州军虽败于长坂,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,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。曹操之众,远来疲弊,且北方之人,不习水战;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,与豫州协规同力,破操军必矣。”
孙权大悦:“先生一席话,使我拨云见日。即日商议起兵,共破曹操!”
忽听厅外一声长笑:“好个大言不惭的诸葛孔明!”
第二节智斗公瑾暗较内力
但见一人锦衣华服,面容俊朗,龙行虎步而入,正是东吴大都督周瑜。
周瑜目光如电,扫向诸葛亮:“久闻卧龙先生大名,今日得见,幸甚。只是先生方才所言,未免小觑了曹操。操虽名托汉相,实为汉贼,但其武功智谋,确非常人可及。瑜有一问,请先生不吝赐教。”
诸葛亮微笑:“都督请讲。”
周瑜突然一掌拍向身旁铜鼎,那铜鼎纹丝不动,表面却现出一个清晰掌印,深达半寸。“曹操八十万大军压境,我江东文武或战或和,意见不一。若战,该当如何?”
厅内众人见状,无不骇然。周瑜这一手“熔金掌”已臻化境,显是给诸葛亮下马威。
诸葛亮不慌不忙,羽扇轻拂,那铜鼎上的掌印竟渐渐平复如初,仿佛从未有过痕迹。众人更是大惊,这手“回天扇”的功夫,已近乎神通。
“亮有一计,可使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。”诸葛亮缓缓道,“曹操此次南征,犯兵家之忌:北土未平,马腾、韩遂为其后患,此一忌也;北军不熟水战,此二忌也;时值隆冬,马无蒿草,此三忌也;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,不服水土,多生疾病,此四忌也。操兵犯此数忌,虽多必败。擒操,正在今日。”
周瑜闻言,眼中精光一闪,已知诸葛亮看出了相同关键,心下既佩且忌。
“先生高见,与瑜不谋而合。”周瑜道,“既如此,愿请先生暂留江东,共商破曹大计。”
诸葛亮心知周瑜有意监视自己,却欣然应允:“敢不从命。”
第三节草船借箭暗藏玄机
几日后,周瑜请诸葛亮议事。“与曹贼水战,箭矢最是关键。我军中缺箭,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,以为应敌之具。此系公事,先生幸勿推却。”
诸葛亮微微一笑:“都督委任,自当效劳。敢问十万支箭,何时要用?”
周瑜道:“十日之内,可完办否?”
诸葛亮摇扇道:“曹军即日将至,若候十日,必误大事。”
周瑜挑眉:“先生料几日可完?”
诸葛亮道:“只消三日,便可拜纳十万支箭。”
周瑜暗惊:“军中无戏言。”
诸葛亮正色道:“怎敢戏都督!愿纳军令状:三日不办,甘当重罚。”
周瑜大喜,遂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,置酒相待:“待事了毕,自有酬劳。”
诸葛亮饮了几杯,便辞而去。鲁肃暗自担心,夜访诸葛亮:“三日之内,如何造得十万支箭?公莫非有诈?”
诸葛亮笑道:“子敬救我。三日内若造不出,我性命难保。但有一事求你:借我二十只船,每船要军士三十人,船上皆用青布为幔,各扎草人千余个,分布两边。我自有妙用。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支箭。只是切不可教公瑾得知,否则计策难成。”
鲁肃应允,回报周瑜时,果然不提借船之事,只说诸葛亮并不用箭竹、翎毛、胶漆等物,自有道理。周瑜疑道:“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!”
第三日四更时分,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:“特请子敬同往取箭。”遂命将二十只船,用长索相连,径望北岸进发。
是夜大雾漫天,长江之中,雾气更浓,对面不相见。诸葛亮促舟前进,果然是好大雾!
当夜五更时候,船已近曹操水寨。诸葛亮教把船只头西尾东,一带摆开,就船上擂鼓呐喊。鲁肃惊曰:“倘曹兵齐出,如之奈何?”诸葛亮笑曰:“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。吾等只顾酌酒取乐,待雾散便回。”
却说曹寨中,听得擂鼓呐喊,毛玠、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。操传令曰:“重雾迷江,彼军忽至,必有埋伏,切不可轻动。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。”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、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,火速到江边助射。
少顷,旱寨弓弩手亦到,约一万余人,尽皆向江中放箭:箭如雨发。诸葛亮教把船吊回,头东尾西,逼近水寨受箭,一面擂鼓呐喊。待至日高雾散,诸葛亮令收船急回。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,排满箭枝。诸葛亮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:“谢丞相箭!”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,这里船轻水急,已放回二十余里,追之不及。
曹操懊悔不已。而诸葛亮船到岸时,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。二十只船上的草人,共得箭十余万支,都搬入中军帐交纳。鲁肃入见周瑜,备说诸葛亮取箭之事。周瑜大惊,慨然叹曰:“孔明神机妙算,吾不如也!”
第四节借东风智激周瑜
却说周瑜登高望远,见曹军战船排布有序,首尾相连,心中忽生一计:火攻!但转念一想,时值冬季,只有西北风,若用火攻,非但烧不着北岸曹船,反会烧及自家战船。想到此处,突然大叫一声,口吐鲜血,昏倒在地。
鲁肃心急如焚,忙请诸葛亮来看。诸葛亮至榻前,见周瑜面色蜡黄,气息微弱,便笑道:“亮有一方,便教都督气顺。”
周瑜微微睁眼:“愿先生赐教。”
诸葛亮取纸笔,屏退左右,密书十六字:
“欲破曹公,宜用火攻;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”
写毕,递与周瑜。周瑜见了大惊,暗思:“孔明真神人也!早已知我心事。”便欠身问道:“先生既知我病源,将用何药治之?事在危急,望即赐教。”
诸葛亮道:“亮虽不才,曾遇异人,传授奇门遁甲天书,可以呼风唤雨。都督若要东南风时,可于南屏山建一台,名曰‘七星坛’。亮于台上作法,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,助都督用兵,何如?”
周瑜闻言大喜,矍然而起。便传令差五百精壮军士,往南屏山筑坛;拨一百二十人,执旗守坛,听候使令。
诸葛亮于是沐浴斋戒,身披道袍,跣足散发,来到坛前。吩咐守坛将士:“不许擅离方位。不许交头接耳。不许失口乱言。不许失惊打怪。如违令者斩!”众皆领命。
诸葛亮缓步登坛,观瞻方位已定,焚香于炉,注水于盂,仰天暗祝。一日上坛三次,下坛三次,却并不见有东南风。
周瑜与众将在帐中伺侯,只等东南风起,便调兵出。黄盖已准备火船二十只,船头密布大钉;船内装载芦苇干柴,灌以鱼油,上铺硫黄、焰硝引火之物,各用青布油单遮盖;船头上插青龙牙旗,船尾各系走舸。只等号令。
待到甲子日,天色清明,微风不动。周瑜疑道:“孔明之言谬矣。隆冬之时,怎得东南风乎?”将近三更时分,忽听风声骤起,旗幡转动。周瑜出帐看时,旗脚竟飘向西北——霎时间东南风大起!
周瑜骇然道:“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、鬼神不测之术!若留此人,乃东吴祸根也。及早杀却,免生后患。”急唤帐前护军校尉丁奉、徐盛二将:“各带一百人。徐盛从江内去,丁奉从旱路去,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,休问长短,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,将首级来请功。”
二将领命而去。徐盛下船,一百刀斧手荡开桨橹;丁奉上马,一百弓弩手各跨征驹;往南屏山来。于路正迎着东南风起。
丁奉马军先到,见坛上执旗将士,当风而立。丁奉下马提剑上坛,不见诸葛亮,慌问守坛将士。答曰:“恰才下坛去了。”丁奉忙下坛寻时,徐盛船已到。二人聚于江边。
小卒报道:“昨晚一只快船停在前面滩口。适间却见诸葛亮披发下船,那船望上水去了。”丁奉、徐盛便分水陆两路追袭。徐盛教拽起满帆,抢风而行。遥望前船不远,徐盛在船头上高声大叫:“军师休去!都督有请!”
只见诸葛亮立于船尾,大笑道:“上覆都督:好好用兵;诸葛亮暂回夏口,异日再容相见。”徐盛道:“请暂少住,有紧话说。”诸葛亮道:“吾已料定都督不能容我,必来加害,预先教赵子龙来接。将军不必追赶。”
徐盛见前船无篷,只顾赶去。看看至近,赵云拈弓搭箭,立于船尾大叫曰:“吾乃常山赵子龙也!本待一箭射死你来,显得两家失了和气。——教你知我手段!”言讫,箭到处,射断徐盛船上篷索。那篷堕落下水,其船便横。赵云却教自己船上拽起满帆,乘顺风而去。
丁奉回报周瑜,言诸葛亮已预先约赵云迎接去了。周瑜大惊道:“此人如此多谋,使我晓夜不安矣!”鲁肃道:“且待破曹之后,再图之。”
第五节火烧赤壁武侠争锋
周瑜见东南风起,立即调兵遣将:令韩当、蒋钦为第一队,周泰、陈武为第二队,董袭、潘璋为第三队,太史慈、吕蒙为第四队,陆逊、凌统为第五队,甘宁、丁奉为第六队。六队船只,各自分路而去。
却令黄盖安排火船,使小卒驰书约曹操,今夜来降。一面拨战船四只,随于黄盖船后接应。
那边诸葛亮回到夏口,便升帐坐定,调兵遣将:令赵云带三千军马,渡江径取乌林小路,于树木芦苇密处埋伏;令张飞领三千兵渡江,截断彝陵这条路,去葫芦谷口埋伏;令关羽领一万兵前往华容道埋伏;令糜竺、糜芳、刘封三人各驾船只,绕江剿擒败军,夺取器械。
却说曹操得黄盖降书,与众将商议。程昱道:“来船有诈,不可轻信。”曹操道:“何以知之?”程昱道:“粮在船中,船必稳重;今观来船,轻而且浮。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,倘有诈谋,何以当之?”曹操省悟,急唤文聘:“快去阻住来船!”
文聘跳下小船,向前大叫:“丞相钧旨:南船且休近寨,就江心抛住。”众军齐喝:“快下了篷!”言未绝,弓弦响处,文聘被箭射中左臂,倒在船中。船上大乱,各自奔回。
此时东风大作,波浪汹涌。黄盖用刀一招,前船一齐发火。火趁风威,风助火势,船如箭发,烟焰涨天。二十只火船,撞入水寨,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;又被铁环锁住,无处逃避。隔江炮响,四下火船齐到,但见三江面上,火逐风飞,一派通红,漫天彻地。
曹操回观岸上营寨,几处烟火。黄盖跳在小船上,冒烟突火,来寻曹操。曹操见势急,正欲跳上岸去,忽张辽驾一小脚船,扶操下得船时,那只大船,已自着了。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,飞奔岸口。
黄盖望见穿绛红袍者下船,料是曹操,催船速进,手提利刃,高声大叫:“曹贼休走!黄盖在此!”曹操叫苦连声。张辽拈弓搭箭,觑着黄盖较近,一箭射去。此时风声正大,黄盖在火光中,那里听得弓弦响?正中肩窝,翻身落水。
却说周瑜望见赤壁火起,知黄盖已成事,便催动四下战船,尽渡江北来。曹兵着枪中箭、火焚水溺者,不计其数。
曹操与张辽引百余骑,在火林内走,看前面无一处不着。正走之间,毛玠救得文聘,引十数骑到。操令军寻路。张辽指道:“只有乌林地面,空阔可走。”操径奔乌林。
正行间,背后一军赶到,大叫:“曹贼休走!”火光中现出吕蒙旗号。操催军马向前,留张辽断后,抵敌吕蒙。却见前面火把又起,从山谷中拥出一军,大叫:“凌统在此!”曹操肝胆皆裂。忽刺斜里一彪军到,大叫:“丞相休慌!徐晃在此!”彼此混战一场,夺路望北而走。
忽见一队军马,屯在山坡前。徐晃出问,乃是袁绍手下降将马延、张顗,有三千北地军马,列寨在彼;当夜见满天火起,未敢转动,恰好接着曹操。操教二将引一千军马开路,其余留着护身。
操得这支生力军,心中稍安。行至葫芦口,军皆饥馑,行走不上,马亦困乏,多有倒于路者。操教前面暂歇。马上有带得锣锅的,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,便就山边拣干处理锅造饭,割马肉烧吃。尽皆脱去湿衣,于风头吹晒;马皆摘鞍野放,咽咬草根。
操坐于疏林之下,仰面大笑。众官问曰:“适来丞相笑周瑜、诸葛亮,引惹出赵子龙来,又折了许多人马。如今为何又笑?”操曰:“吾笑诸葛亮、周瑜毕竟智谋不足。若是我用兵时,就这个去处,也埋伏一彪军马,以逸待劳;我等纵然脱得性命,也不免重伤矣。彼见不到此,我是以笑之。”
正说间,前军后军一齐发喊。操大惊,弃甲上马。众军多有不及收马者。早见四下火烟布合,山口一军摆开,为首乃燕人张翼德,横矛立马,大叫:“操贼走那里去!”诸军众将见了张飞,尽皆胆寒。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。张辽、徐晃二将,纵马也来夹攻。两边军马混战做一团。操先拨马走脱,诸将各自脱身。张飞从后赶来。操迤逦奔逃,追兵渐远,回顾众将多已带伤。
正行间,军士禀道:“前面有两条路,请问丞相从那条路去?”操问:“那条路近?”军士曰:“大路稍平,却远五十余里。小路投华容道,却近五十余里;只是地窄路险,坑坎难行。”操令人上山观望,回报:“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;大路并无动静。”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。诸将曰:“烽烟起处,必有军马,何故反走这条路?”操曰:“岂不闻兵书有云:虚则实之,实则虚之。诸葛亮多谋,故使人于山僻烧烟,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,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。吾料已定,偏不教中他计!”诸将皆叹服。
行至华容道,人皆饥倒,马尽困乏。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,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。衣甲湿透,个个不全;军器旗幡,纷纷不整。只有三百余骑随后,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。
操在马上扬鞭大笑。众将问:“丞相何又大笑?”操曰:“人皆言周瑜、诸葛亮足智多谋,以吾观之,到底是无能之辈。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,吾等皆束手受缚矣。”
言未毕,一声炮响,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,为首大将关云长,提青龙刀,跨赤兔马,截住去路。操军见了,亡魂丧胆,面面相觑。操曰:“既到此处,只得决一死战!”众将曰:“人纵然不怯,马力已乏,安能复战?”
程昱曰:“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,欺强而不凌弱;恩怨分明,信义素著。丞相旧日有恩于彼,今只亲自告之,可脱此难。”
操从其说,纵马向前,欠身谓云长曰:“将军别来无恙!”云长亦欠身答曰:“关某奉军师将令,等候丞相多时。”操曰:“曹操兵败势危,到此无路,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。”云长曰:“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,然已斩颜良,诛文丑,解白马之围,以奉报矣。今日之事,岂敢以私废公?”操曰:“五关斩将之时,还能记否?大丈夫以信义为重。将军深明《春秋》,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?”
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,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,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,如何不动心?又见曹军惶惶,皆欲垂泪,越发心中不忍。于是把马头勒回,谓众军曰:“四散摆开。”这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。操见云长回马,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。云长回身时,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。云长大喝一声,众军皆下马,哭拜于地。云长愈加不忍。正犹豫间,张辽纵马而至。云长见了,又动故旧之情,长叹一声,并皆放去。
后人有诗曰:“曹瞒兵败走华容,正与关公狭路逢。只为当初恩义重,放开金锁走蛟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