卧龙诡道之南中七劫 第1章 卧龙出山

作者:彭寅翁 分类:修真 更新时间:2025-11-04 07:54:25
最新网址:www.biqumu.com

东汉末年,诸葛亮(字孔明),号称“卧龙”,不仅是谋略家,更是深不可测的武学宗师。

武功:自创“八阵玄功”,融合奇门遁甲、天文星象、道家内功。能借天地之势,布阵困敌于无形,亦可凝聚内力化为“星芒剑气”。

武器:“白羽扇”(暗藏机关,扇骨为精钢,可发暗器,扇面水火不侵,可卸力、布阵)。

羽扇纶巾,仙风道骨,智计无双,心怀天下,但也有“鞠躬尽瘁”的悲情与对家国长治久安的深刻忧虑。是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的典范。

诸葛亮生于乱世,寻找武学高手学艺,修神术,结交高人水境先生,高居隆中,苦学艺,欲行大义于天下,救苍生于水火,分析天下世势,智等有缘人:出山,拒绝曹魏与东吴,宁等英侠,不结奸雄及鼠辈。

南阳隐踪

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,主上蒙尘。九州烽火连天,百姓流离失所,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

南阳隆中,一处茅庐隐于竹林深处。月华如水,倾泻在竹叶间,斑驳陆离。茅庐前,一人身着青衫,头戴纶巾,手持白羽扇,正仰观天象。他面如冠玉,目若朗星,眉宇间自有三分超然物外的仙风道骨,更有七分心系苍生的忧思。

“紫微星暗淡,帝星西移,群雄并起,天下大乱啊。”诸葛亮轻摇羽扇,喃喃自语。

忽地,他眼神一凛,白羽扇向前轻轻一挥,十三道黑影自竹林深处窜出,刀光闪烁,直扑而来。

“曹孟德的影卫,终究还是寻到此地了。”诸葛亮神色不变,身形飘逸如云,在白刃间穿梭自如。

为首的黑衣人冷笑:“诸葛孔明,曹丞相赏识你的才学,特请先生出山,共谋大业。若是不从,今日便是你的死期!”

诸葛亮微微一笑:“亮乃山野村夫,无意仕途,诸位请回吧。”

“那便休怪我等无情!”十三人瞬间布阵,刀光如网,将诸葛亮困在中央。

却见诸葛亮不慌不忙,白羽扇轻展,脚踏七星步,口中念念有词:“天覆阵,地载阵,风扬阵,云垂阵...”

霎时间,竹林间雾气升腾,星光似乎被引至地面,十三影卫顿觉天旋地转,明明诸葛亮就在眼前,却如何也触及不到。

“奇门遁甲!”为首者惊呼,“快退!”

然而为时已晚,诸葛亮羽扇轻点,十三人如遭重击,齐齐倒地,却毫发无伤。

“回去告诉曹丞相,亮虽不才,却知天命所在。他挟天子以令诸侯,非亮所愿辅佐之人。”诸葛亮语气平和,却自有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
影卫首领咬牙起身,拱手道:“先生神通,我等佩服。只是乱世之中,独善其身恐怕不易。丞相不会轻易放弃的。”

说罢,十三人迅速消失在竹林之中。

诸葛亮轻叹一声,转身欲回茅庐,却听身后传来拊掌之声。

“好一个八阵玄功!融奇门遁甲于武学,引天地之气为己用,孔明啊孔明,你这‘卧龙’之名,果真名不虚传!”

水镜授艺

来人白衣飘飘,须发皆白,眼神却清澈如少年。正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恩师,隐世高人水镜先生。

诸葛亮急忙行礼:“恩师何时来的?未能远迎,恕罪恕罪。”

水镜先生笑道:“方才那场戏,精彩得很。曹孟德已是第三次派人来请了吧?”

“第五次了。”诸葛亮摇头,“可惜道不同不相为谋。”

二人步入茅庐,陈设简陋,唯书卷满架,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星象图,地上刻画着八卦阵图。

水镜先生凝视诸葛亮:“你可知我今日为何而来?”

“想必不是为了考较亮的武功进度。”

水镜先生神色转为严肃:“我在颍川听闻消息,南中一带,有异教兴起,号称‘五毒教’,以邪术控制民心,修炼蛊毒武功,已渐成气候。其教主自称‘南蛮王’,野心不小。”

诸葛亮眉头微蹙:“南中乃大汉南疆,若生变乱,必是百姓遭殃。”

“正是。”水镜先生点头,“更可怕的是,据说五毒教背后,有中原权贵暗中支持,意图扰乱南方,以便乱中取利。”

诸葛亮眼中闪过锐光:“曹孟德?”

“未必是他,但必是与中原争霸有关之人。”水镜先生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,“这是我偶然得到的五毒教蛊术秘籍抄本,你研究一下,或许将来有用。”

诸葛亮接过竹简,沉吟片刻:“恩师是希望我去南中?”

水镜先生叹道:“乱世之中,无人可真正独善其身。你学贯天人,文武双全,有经天纬地之才,救世济民之志。然而欲行大义于天下,非有实力与智慧不可。南中之行,可为你将来匡扶天下做准备。”

诸葛亮展开竹简,仔细观看上面记录的种种蛊术,面色越发凝重:“以人养蛊,以蛊控人,这等邪术,天理难容!”

“所以你更应前去。”水镜先生道,“不过行前,我尚有一式要传授于你。”

二人来到院中,水镜先生突然身形一变,双手虚引,四周气流随之旋转,竹叶纷飞,竟在空中凝成一条青龙形状。

“此乃‘青龙云屏’,乃我毕生所学之精华,引天地之气,化无形为有形,守则万法不侵,攻则无坚不摧。”

诸葛亮凝神观看,眼中星芒闪烁,已然在推演其中奥妙。

水镜先生演示三遍,笑问:“可记住了?”

诸葛亮点头:“略有所得。”随即白羽扇展动,院内气流随之变化,虽不如水镜先生那般凝气成形,却已有七分神韵。

水镜先生抚掌大笑:“好!好!当年颖川少年,今日已成真龙矣!”

南中风云

建安十二年春,诸葛亮启程前往南中(益州四郡:越嶲郡、牂牁郡、朱提郡、建宁郡)云游。

一路南下,越往南行,越是荒凉。途经村落,常见百姓面黄肌瘦,眼中无光,偶尔可见一些身穿五毒教服饰的教徒横行乡里,收取供奉。

这日,诸葛亮行至朱提郡附近一小镇,见镇上人群聚集,便悄然上前观看。

场中央,一五毒教长老正高声宣教:“加入我教,供奉蛮王,可得神力护体,百病不侵!违逆者,必遭蛊神降罚!”

说罢,他取出一只陶罐,打开盖口,一股黑烟冒出,在空中凝成骷髅形状。围观百姓吓得纷纷跪拜。

诸葛亮凝神观察,低语道:“不过是些药草燃烧的烟雾,配合些许幻术罢了。”

突然,人群中一少年挺身而出:“胡说!我父亲加入你们教会,奉献了所有家产,结果不到一月就暴病而亡!分明是你们害死的!”

长老面色一沉:“胆敢亵渎蛊神!拿下!”

几名教徒上前就要抓那少年。诸葛亮白羽扇轻摇,几枚细如牛毛的银针飞出,教徒们顿时腿软倒地。

“何人作祟?”长老大惊。

诸葛亮缓步走出人群:“光天化日,欺压百姓,五毒教便是这般行事的吗?”

长老冷笑:“又一个不知死活的外乡人!让你见识蛊神的厉害!”

他从袖中掏出一笛,吹出刺耳音调。顿时,四面八方涌出无数毒蛇,向诸葛亮游来。

百姓惊呼四散。诸葛亮却不慌不忙,白羽扇展开,脚踏八卦方位,口中念念有词。奇妙的是,毒蛇游到他周围三尺之处,便再不敢前进,反而相互纠缠撕咬起来。

“这...这不可能!”长老惊骇。

诸葛亮羽扇指向那长老:“你所依仗的,不过是些药草迷烟和驯兽之术,也敢妄称神功?”

长老怒极,突然从口中喷出一股绿烟,直袭诸葛亮面门。这是五毒教的绝技“毒蟾功”,烟中含有剧毒,中人立毙。

诸葛亮不闪不避,白羽扇轻轻一扇,那绿烟竟倒卷回去,正中长老自身。长老惨叫一声,浑身溃烂而死。

余下教徒吓得四散而逃。百姓纷纷跪谢诸葛亮。

那少年更是叩头不止:“多谢恩公相救!请教恩公高姓大名,孟获永世不忘!”

诸葛亮扶起少年:“你叫孟获?倒是条汉子。这些人为何如此惧怕五毒教?”

孟获恨声道:“五毒教用毒药控制教徒,不服解药则痛苦万分。他们还强征少年入教,不从便杀全家。我妹妹就是被他们抓走的!”

诸葛亮眼中寒光一闪:“可知关在何处?”

“听说都在滇池附近的总坛。”孟获突然跪地,“恩公武功高强,求您救救我妹妹和那些被抓的人!”

诸葛亮沉吟片刻,点头道:“你且起来,我正要去会会这个五毒教。”

八阵困蛮王

滇池之畔,五毒教总坛设在一处天然洞穴中,洞外守卫森严。

是夜,月黑风高,诸葛亮悄无声息地潜入总坛。洞内错综复杂,毒虫遍布,寻常人寸步难行。但诸葛亮通晓奇门遁甲,任何机关陷阱在他眼中皆如儿戏。

深入洞穴,来到一处巨大洞窟,只见数百少年被关在铁笼中,神情麻木。中央高台上,一个身材高大、面目狰狞的蛮人正在修炼邪功,周身毒气缭绕。想必这就是自称“南蛮王”的五毒教主。

诸葛亮正欲行动,忽听洞外传来喧哗声。原来是孟获带着一群村民杀来了。

“放开我妹妹!”孟获手持钢叉,勇不可挡。

五毒教主睁开双眼,狞笑:“不知死活的蝼蚁!”大手一挥,毒雾弥漫,冲在前面的村民顿时倒地呻吟。

诸葛亮见状,不再隐藏。白羽扇展动,身形如电,瞬间冲破毒雾,落在高台之上。

“又是你!”五毒教主认出了诸葛亮,“坏我好事,今日让你有来无回!”

两人在高台上交手。五毒教主武功诡异,浑身是毒,掌风带着腥臭。诸葛亮则以八阵玄功应对,借力打力,星芒剑气不时从羽扇中射出。

洞内毒雾越来越浓,村民们纷纷倒地。诸葛亮心知不能久战,突然羽扇大开,引动洞内气流。

“乾坤巽震,坎离艮兑,八阵合一!”诸葛亮大喝一声,整个洞窟突然星光大放,毒雾竟被星光驱散。

五毒教主惊骇地发现,自己仿佛置身于浩瀚星空之中,四面八方都是诸葛亮的身影,根本无法分辨真伪。

“这是...什么妖术?”他疯狂出击,却全部落空。

诸葛亮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:“此非妖术,乃天地正法!你以邪术害人,天理不容!”

说罢,一道璀璨星芒从白羽扇中射出,直穿五毒教主胸口。

教主倒地身亡,洞内毒雾尽散。诸葛亮迅速找到机关,打开所有牢笼。

孟获找到妹妹,喜极而泣,带领众人叩谢诸葛亮。

然而诸葛亮眉头紧锁,他在教主身上发现了一枚令牌——上面赫然刻着“魏”字!

“果然有中原势力在背后支持。”诸葛亮心中沉重,“乱世之中,人心之毒,远胜蛊毒。”

隆中对

经南中之行,诸葛亮更坚定了救世之心。回到隆中后,他更加潜心研究天下大势,完善八阵玄功。

这日,诸葛亮正在草庐中推演阵法,忽听童子在门外报道:“先生,门外有三位壮士求见,说是刘备将军麾下关云长、张翼德,陪同一位名叫徐庶的先生来访。”

诸葛亮微微一笑:“终于来了。”

出得门来,只见一人文士打扮,两人武将装束,正是徐庶、关羽和张飞。

徐庶拱手道:“久闻卧龙先生大名,特来拜会。”

诸葛亮还礼:“元直先生名满天下,亮早有所闻。二位将军亦是当世豪杰,请入内叙话。”

入得草庐,分宾主坐定。徐庶直言来意:“当今天下大乱,汉室倾颓,刘皇叔仁义布于四海,有匡扶汉室之志,惜无贤士相助。庶才疏学浅,特来推荐先生。不知先生可愿出山,辅佐皇叔,救百姓于水火?”

诸葛亮摇扇不语。

张飞性急:“先生可是嫌我大哥官小势微?”

关羽按住张飞,恭敬道:“先生有何顾虑,但讲无妨。”

诸葛亮缓缓道:“亮乃山野闲人,恐负皇叔厚望。”

徐庶道:“先生过谦了。庶在南中有所耳闻,先生独闯五毒教,救民于水火,武功谋略,非常人可及。”

诸葛亮目光如电:“元直先生如何得知南中之事?”

徐庶笑道:“实不相瞒,我有一友,名司马徽,号水镜先生...”

诸葛亮恍然:“原是恩师推荐。”

四人畅谈天下大势,从晌午直到日暮。诸葛亮纵论三分天下之计,听得三人叹服不已。

最后,诸葛亮道:“三日后,请刘皇叔亲至,亮自有答复。”

三日后,刘备亲临隆中,三顾茅庐。诸葛亮感其诚意,终于答应出山。

临行前,诸葛亮独坐茅庐,夜观天象。水镜先生悄然出现。

“决定出山了?”

诸葛亮点头:“刘皇叔仁德爱民,是可辅之主。”

水镜先生叹道:“乱世之中,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方是真豪杰。只是你这一去,便是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的命数了。”

诸葛亮淡然一笑:“苟全性命于乱世,非亮所愿。惟愿尽毕生所学,救苍生于水火,虽死无憾。”

水镜先生从怀中取出一本古籍:“这是我毕研究南中蛊术的解药配方,或许将来对你有用。”

诸葛亮郑重接过:“多谢恩师。”

水镜先生又道:“你可知为何号称‘卧龙’?”

“请恩师明示。”

“龙能大能小,能升能隐;大则兴云吐雾,小则隐介藏形;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,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。”水镜先生凝视诸葛亮,“今日你出山济世,便是飞龙在天之时。然记住,无论日后位极人臣,还是困顿危难,勿忘初心。”

诸葛亮深深一揖:“谨遵恩师教诲。”

翌日,诸葛亮告别隐居多年的草庐,与刘备一同前往新野。

临行前,他回望隆中,心中明了:这一去,便是将毕生奉献给天下苍生;这一去,便是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的宿命。

然而他义无反顾。

羽扇轻摇,眸若星辰。

卧龙出山,天下将变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