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兴三年四月,蜀地暮春的潮热裹挟着草木气息,武侯南征的西路军的马蹄声踏碎潜街县边境的宁静。
武侯的南征西路大军自安上县(蛮彝司)登陆后,沿马湖江而上,经过犍为郡潜街县(公元前135年设县为螳螂县,东汉末年刘焉入益州,自封益州牧,改设为潜街县)的大岩洞、芭蕉滩、沙湾、下河坝,抵达龙湖雄关关隘下。
二万蜀军列阵于马湖江畔,甲胄在斜阳下泛着冷光,旌旗上“汉”字随风舒展,却在望见前方雄关时,不约而同地收敛了气势。
那便是龙湖关。此关并非人力轻易筑就,而是借马湖江天险凿石而成,关墙以糯米汁混合青石砌就,高达十余丈,直插云霄。两侧悬崖如刀削斧凿,崖壁上藤蔓丛生却无半分可攀附之处,唯有中间一条宽不足丈的窄道蜿蜒通向关门,道旁便是湍急的马湖江水,浪花拍岸如雷,真真是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绝险之地。
关墙之上,旌旗密布,南中叛军的黑色“孟”字旗与“高”字旗交错排布,旗下士兵个个袒胸露背,手持弯刀长矛,眼中透着悍不畏死的凶光。诸葛亮勒住胯下的的卢马,手中白羽扇轻轻摇动,目光如炬地扫过雄关,语气中带着几分赞叹与凝重:“好一个龙湖雄关,这般天险,难怪高定与孟获敢在此据守。”
身旁的马谡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丞相,此关易守难攻,需谨慎行事。”诸葛亮微微颔首,目光依旧落在关上,似在思索破敌之策。
第一节首战受挫
“丞相!”一声洪亮的呼喊打破了阵前的沉寂,廖化催马上前,抱拳请命,“末将愿率先锋部队,直捣关门,为大军开路!”
廖化素来以勇猛敏捷著称,手中长刀伴随其征战多年,曾多次于乱军中斩将夺旗。诸葛亮看向他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,缓缓点头:“准了。切记多加小心,不可冒进。关兴、张苞,你二人各率五百骑兵,为廖将军压阵,若遇危急,即刻驰援。”
“末将领命!”关兴、张苞齐声应道,二人分别手持父亲留下的青龙偃月刀与丈八蛇矛,少年英气十足,眼中满是战意。
廖化翻身下马,手持长刀,大喝一声:“先锋营,随我攻关!”三千精兵应声而动,如潮水般涌向窄道。然而刚行至关下不足五十步,关上突然传来一声梆子响,紧接着,无数箭矢如暴雨般倾泻而下,箭尖闪着寒光,带着破空之声直扑蜀军。
“举盾!”廖化高声下令,先锋营士兵迅速举起铁盾,“砰砰砰”的声响不绝于耳,箭矢撞在盾牌上,火星四溅。可还未等蜀军喘口气,关上又滚下无数滚木礌石,粗大的滚木如巨蟒般砸来,礌石落地轰然作响,窄道上顿时烟尘弥漫。
廖化眼神一凛,手中长刀挥舞如飞,刀光如银练般交织,将射向自己的箭矢尽数挡开。他身形如猿猴般敏捷,脚下步法变幻,在滚木礌石之间灵活穿梭,竟毫发无损。身后的士兵见状,也鼓起勇气,紧随其后向前推进。
就在这时,关上突然传来一声震天怒吼:“蜀军小儿,休得猖狂!”众人抬头望去,只见一个赤膊大汉站在关墙之上,此人身高八尺有余,肌肉虬结,脸上带着一道狰狞的刀疤,正是南中叛军首领孟获。他手中握着一条九节鞭,鞭身黝黑,上面布满尖刺,此时他手臂一抖,九节鞭如毒蛇出洞,带着呼啸之声,直取廖化面门。
“来得好!”廖化毫不畏惧,长刀横劈,迎着九节鞭而去。“铛”的一声巨响,刀鞭相交,迸出串串火星,廖化只觉手臂发麻,心中暗惊:“这孟获好大的力气!”
关兴、张苞在阵后见廖化遇险,当即催马向前,关兴手中青龙偃月刀划破长空,刀风凌厉,直取孟获;张苞的丈八蛇矛则如蛟龙出海,带着破风之声,刺向关上的叛军士兵。
“想伤我大哥,先过我这关!”又一道声音响起,关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人,此人头戴青铜盔,身披兽皮甲,手中一对弯钩闪着幽蓝光芒,正是高定。他双钩一展,钩风呼啸,竟同时挡下了关兴与张苞的攻势。
“砰砰砰”三声巨响,关兴、张苞与高定各退数步。关兴只觉虎口发麻,青龙偃月刀险些脱手,心中骇然:“这高定的双钩好生诡异,力道阴柔,竟能化解我刀上的刚猛之力!”张苞也面色凝重,他的丈八蛇矛以刚猛见长,可刚才与高定交手,却如打在棉花上,力道被尽数卸去。
孟获趁机挥鞭再攻,九节鞭如狂风暴雨般砸向廖化,廖化奋力抵挡,却渐渐落入下风。关上的叛军见状,箭矢与滚木礌石更加密集,蜀军先锋营伤亡不断增加。
夕阳西下时,廖化被迫率军撤退,清点人数,竟伤亡三百余人,而龙湖关依旧固若金汤。蜀军首战受挫,士气难免低落。
第二节再战失利
次日清晨,天刚蒙蒙亮,蜀军大营中便响起了请战之声。赵云与魏延身披铠甲,来到中军大帐前请战。
赵云已是年过六旬的老将,却依旧精神矍铄,白袍银枪,风采不减当年。他抱拳说道:“丞相,昨日廖将军受挫,今日某愿与魏将军一同攻关,定能破此雄关!”
魏延手持血刃刀,刀身泛红,透着凛冽杀气,他也高声道:“丞相,末将愿为先锋,踏平龙湖关!”
诸葛亮看着二人,沉吟片刻,说道:“二位将军勇猛过人,但此关天险,不可轻敌。今日你二人率军攻关,切记不可冒进,若遇不利,即刻撤退。”
“末将领命!”二人领命而去,随即点齐五千精兵,再次向龙湖关进发。
关墙上的孟获见蜀军再次来攻,且领军的是赵云与魏延,眼中闪过一丝忌惮,但很快便被凶狠取代。他对着身边的亲兵大喝一声:“放狼!”
亲兵迅速领命,拉动机关,关门缓缓开启,紧接着,数百头饿狼从关内狂奔而出。这些狼个个身形高大,毛色发黑,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,显然是经过特殊训练的战狼。它们行动如风,转眼便冲入蜀军阵中,张开血盆大口,疯狂撕咬。
“来得正好!”赵云银枪一抖,枪影如万千梨花绽放,每出一枪,必有一头狼惨叫着倒地,枪尖上鲜血淋漓。魏延更是狂暴,手中血刃刀挥舞得如血色旋风,刀光过处,狼尸横飞,鲜血染红了窄道。
蜀军士兵虽然勇猛,但面对如此多的凶狼,难免心生惧意,阵型渐渐开始混乱。就在这时,关上的箭矢再次如暴雨般射来,蜀军腹背受敌,伤亡急剧增加。
赵云见状,心中暗叹,只得下令撤退。魏延不甘,想要继续强攻,却被赵云死死拉住:“魏将军,不可恋战,再不退兵,我军损失更大!”魏延无奈,只得率军撤退。
这一日,蜀军又折兵五百,再战失利,大营中气氛愈发沉重。
第三节火破雄关
第三日清晨,诸葛亮升帐议事,帐内诸将皆面色凝重。
诸葛亮坐在帅椅上,手中白羽扇轻轻摇动,缓缓开口:“连攻两日,我军伤亡惨重,却未能撼动龙湖关分毫。诸位可看出此关的破绽?”
马谡率先开口:“丞相,敌军倚仗天险,死守关隘,强攻难下。依末将之见,不如分兵绕道,从后方夹击敌军。”
“不可。”诸葛亮轻轻摇头,“我已派人探查过,龙湖关两侧皆是绝壁,根本无路可绕,分兵绕道只会徒增伤亡。”
帐内诸将陷入沉默,一时间无人再言。就在这时,王平突然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丞相,末将观察两日,发现一个规律。每日午后,关上山风必从东南向西北吹,且风力不弱。”
诸葛亮闻言,眼中顿时一亮,白羽扇猛地一顿:“善!王平,你倒是细心。今日午后,全军准备火攻!”
诸将闻言,皆面露喜色,纷纷领命而去。
正午时分,阳光炽烈,东南风如期而至,且风力越来越大。诸葛亮亲临阵前,他身着八卦袍,手持佩剑“麒麟”。此剑乃上古神兵,剑身之上刻满了火焰纹路,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。
“诸将听令!”诸葛亮高声下令,声音透过风势传遍全军,“赵云、魏延,你二人率一万大军,佯攻关墙正面,务必吸引敌军主力;关兴、张苞,你二人各领五百精锐,携带飞爪绳索,从关墙两侧攀岩而上,待火起之后,突袭关上敌军;廖化,你率弓箭手,准备火矢,听我号令发射;王平,你的无当飞军准备毒烟,待火矢射出后,即刻释放毒烟,借风势攻向关上。”
“末将领命!”诸将齐声应道,声音震耳欲聋。
战鼓擂响,震天动地。赵云与魏延率军冲向关墙,赵云银枪如龙,一马当先,枪尖直指孟获;魏延血刃刀挥舞,杀气腾腾,直扑关上叛军。
关墙上的孟获与高定见状,当即率军抵挡。孟获九节鞭再次舞动,与赵云的银枪战在一处;高定双钩翻飞,迎向魏延。这一次,赵云凭借着精湛的枪法,竟一人独战孟获、高定二人而不落下风,银枪舞动间,将二人的攻势尽数化解。魏延更是勇猛,血刃刀化作血色旋风,所到之处,叛军士兵纷纷倒地。
关兴与张苞则趁着正面激战之际,率领精锐士兵来到关墙两侧悬崖下。他们取出飞爪,用力一抛,飞爪牢牢抓住崖壁上的岩石。二人率先攀援而上,身形如猿猴般敏捷,身后的士兵紧随其后,悄无声息地向上攀爬。
就在这时,诸葛亮举起麒麟剑,指向天空,口中轻喝:“风来!”话音刚落,东南风骤然变大,呼啸着吹向龙湖关。紧接着,他手中白羽扇轻轻一挥:“火起!”
廖化早已做好准备,听到号令,当即下令:“放箭!”数千支早已裹上油脂、点燃火焰的箭矢,如流星般射向关墙。借着风势,箭矢瞬间落在关墙上,干燥的木质城楼与旗帜顿时燃起大火。
王平的无当飞军也同时行动,他们取出特制的毒烟弹,用力投向关上。毒烟弹落地炸开,黑色的毒烟随风弥漫,直扑关上的叛军。
关上顿时大乱,火借风势,越烧越旺,浓烟滚滚,毒烟弥漫。叛军士兵被大火烧得惨叫连连,被毒烟呛得咳嗽不止,阵型瞬间崩溃。
孟获大吼一声,九节鞭舞得风雨不透,试图扑灭火焰,可火势太大,根本无法控制。高定双钩连挥,想要驱散毒烟,却也无济于事。
就在此时,关兴与张苞已攀上关墙,关兴手中青龙偃月刀寒光一闪,斩杀了两名叛军士兵,直取孟获;张苞丈八蛇矛刺出,如蛟龙出海,攻向高定。
“大哥快走!”一个与孟获相貌相似的汉子突然从叛军阵中杀出,此人手持双刀,身手敏捷,正是孟获的弟弟孟尤。他双刀一展,架开了关兴的青龙偃月刀,大声喊道:“此处已不可守,大哥与高将军速速撤退!”
孟获与高定见状,知道大势已去,只得咬牙下令:“撤!”二人率残部,在孟尤的掩护下,从关后小道往卑水方向败退。
诸葛亮见叛军撤退,当即挥动白羽扇:“全军追击!”蜀军士兵士气大振,如潮水般涌入龙湖关,随后乘胜追击,直追出三十里,斩杀叛军无数,方才收兵回营。
第四节战后余思
龙湖关的大火烧了整整一夜,直到次日清晨才渐渐熄灭。关墙上焦黑一片,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气味与血腥味,满地都是叛军与蜀军士兵的尸体,惨不忍睹。
诸葛亮身着素色长袍,独自一人站在关墙上,望着眼前的惨状,眉头紧锁,默然不语。白羽扇垂在身侧,往日的从容与淡定消失不见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。
马谡轻步走上前来,拱手道:“丞相,此番火攻破关,大获全胜,斩杀叛军三千,俘获五千,可谓大捷。诸将都在大营中等候,想为丞相庆贺。”
诸葛亮缓缓转过身,眼中带着一丝疲惫与伤感,轻叹道:“火攻虽胜,却伤天和啊。这些南中子弟,原本都是我大汉子民,如今却横尸于此,皆是因战乱所致。若能不动刀兵,让他们归降,该有多好。”
马谡闻言,心中一震,没想到丞相竟有如此仁心,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安慰。
就在这时,赵云快步走来,抱拳道:“丞相,此战我军伤亡八百余人,伤员已妥善安置,阵亡将士的遗体也已收敛。孟获、高定已率残部退往卑水,据探马回报,他们正在卑水集结兵力,似有重整旗鼓之意。”
诸葛亮点头,语气凝重地说道:“传令下去,好生救治伤员,给予他们最好的药材;厚葬阵亡将士,安抚好他们的家属,每家每户都要发放抚恤金。至于那些俘虏,愿意归乡的,发放路费,让他们回家团聚;愿意从军的,择优录用,编入我军之中,不可苛待。”
“末将领命!”赵云应声而去。
夜幕降临,蜀军大营中渐渐安静下来。诸葛亮独坐军帐,案上摆着南中地图,烛火摇曳,映照着他沉思的面容。他手中拿着白羽扇,轻轻敲击着桌面,目光紧紧盯着地图上“卑水”二字。
“孟获、高定新败,必定心有不甘,定会在卑水重整旗鼓,伺机反扑。卑水地势平坦,易攻难守,却也是叛军的粮草重地,他们必定会死守。下一战,当如何破之?”诸葛亮喃喃自语,眼中满是思索。
帐外,夜风呼啸,吹得帐帘轻轻晃动。烛火明灭,诸葛亮的身影在帐壁上忽明忽暗。他知道,南中之战远未结束,接下来的战斗,或许会更加艰难。但为了蜀汉的安定,为了天下苍生,他必须勇往直前,平定南中叛乱。
白羽扇轻轻摇动,诸葛亮的目光愈发坚定,他似乎已经有了初步的计策,只待明日与诸将商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