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伶仃潮思】
伶仃晨雾漫潮痕,浪打崖礁记旧尘。
千情化雨归入海,家国思念已无边。
帆影曾牵唐宋月,舟声今接粤港澳。
风摇古堞残碑瘦,潮涌新航赤子真。
莫道烟波隔远路,心潮长与国潮连。
赏析:
《伶仃潮思》赏析
这首诗以珠江口伶仃洋为情感载体,融晨雾之苍茫、历史之厚重、思念之绵长与时代之脉动于一体,在浪涛与帆影间勾连古今,于“千情归海”与“心潮连国”中,道尽家国情感跨越时空的联结,字间藏着“思念无疆,心与国同”的深沉共鸣。
首联铺境:伶仃晨浪,痕记旧尘
“伶仃晨雾漫潮痕,浪打崖礁记旧尘”开篇即勾勒伶仃洋的晨景与历史印记。“晨雾漫潮痕”写薄雾轻笼海滩,潮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被雾气晕染,朦胧中透着海疆的辽阔;“浪打崖礁记旧尘”更含深意——海浪千百年来拍击礁石,每一次撞击都像在镌刻岁月的“旧尘”,这里的“旧尘”既是自然的风霜,更是伶仃洋承载的历史记忆:从古代的孤舟漂泊,到文天祥“零丁洋里叹零丁”的千古绝唱,这片海域始终与家国命运相连。首联以“雾漫潮痕”的柔与“浪打崖礁”的刚相衬,让自然之景成为历史的“记事本”,为全诗奠定“景中藏史、静中含情”的基调。
颔联凝情:千情归海,思念无疆
“千情化雨归入海,家国思念已无边”承续首联的海景,将情感推向纵深,堪称全诗的情感核心。“千情化雨”以奇绝想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——无数人对家国的眷恋、游子的乡愁、守疆的赤诚,都化作雨滴落入伶仃洋,让这片海成为情感的“容器”;“归入海”后,“思念已无边”顺势而出:海洋的辽阔让思念冲破地域的界限,变得如海水般浩瀚无垠。这里的“千情”既是个体的细腻情感,更是民族的集体记忆;“家国思念”则将个人情怀升华为对故土、对国家的共同眷恋,让“思念”不再局限于私人情绪,而成为跨越个体的精神共鸣。此联以“雨入大海”的意象,将“情”与“海”融为一体,既写实景之壮阔,又抒情感之深沉。
颈联溯今:帆牵古今,潮涌新航
“帆影曾牵唐宋月,舟声今接粤港澳”笔锋转向时空的流转,在古今对照中显传承。“帆影牵唐宋月”追溯历史:古往今来,伶仃洋上的帆影曾承载着唐宋的明月,也载着游子归乡的期盼、商贸往来的繁盛,让这片海成为连接内外的纽带;“舟声今接粤港澳”则拉回当下:如今的伶仃洋上,船只往来的声响连接着粤港澳大湾区,昔日的“孤海”已成为区域交融的枢纽,海疆的“舟声”从历史的悠远变为时代的脉动。
“风摇古堞残碑瘦,潮涌新航赤子真”进一步深化古今之变。“古堞残碑瘦”写历史遗存的沧桑——古老的城堞、斑驳的碑刻在风中摇曳,透着岁月的沉淀;“潮涌新航赤子真”则写当下的生机:潮水推动着新时代的航船,而“赤子真”点出这份发展背后,是代代儿女对家国的赤诚从未改变。古今的“帆影”与“航船”、“残碑”与“赤子”相互映照,道尽伶仃洋上“历史未断,初心未改”的传承。
尾联明理:心潮连国,隔海难断
“莫道烟波隔远路,心潮长与国潮连”收束全诗,以议论点出核心哲理,余韵悠长。“烟波隔远路”点出伶仃洋曾有的地理阻隔与历史孤寂,仿佛海浪与迷雾会隔断人与家国的联系;但“心潮长与国潮连”却给出坚定的答案:“心潮”是个人对家国的眷恋之情,“国潮”是国家发展的时代浪潮,二者从未因“烟波远路”而分离。哲理昭然:真正的家国情感,从不受地理距离的限制,它如伶仃洋的海水般包容万千思念,更如潮水般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——个人的“心潮”汇入民族的“国潮”,便是最深厚的爱国底色。
全诗以伶仃洋为“情感枢纽”,从晨雾潮痕的实景,到千情归海的抒情,再到古今帆影的对照,最终落于“心潮连国潮”的哲思。没有激昂的呐喊,却在“浪打旧尘”“舟接新航”中见历史的延续;没有直白的抒情,却让“千情化雨”“心潮连国”的意象自带温度。伶仃洋的浪,既拍打着古老的礁石,也推动着新时代的航船,而流淌其中的,始终是那份“思念无疆,心与国同”的家国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