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义诗集50 第16章

作者:李义逐日 分类:短篇 更新时间:2025-11-04 08:07:26
最新网址:www.biqumu.com

【雁门夜怀】

雄关秋夜接星河,古堞霜痕叠旧戈。

云纱着侠月,风林是萧歌。

烽烟曾照千年戍,热血终凝万里河。

莫道江湖轻侠骨,须知家国重嵯峨。

侠心纵有凌云志,不若护根守故坡。

赏析:

《雁门夜怀》赏析

这首诗以雁门关秋夜为背景,融边塞之雄、侠义之韵、历史之沉与家国之思于一体,借“侠月”“萧歌”的意象起兴,在烽烟与风霜中追溯戍边豪情,于“江湖侠骨”与“家国根基”的对照中,道出“守护故土即真侠义”的深沉哲理,字间藏着边关的苍凉与家国的厚重。

首联铺境:雄关秋夜,岁月留痕

“雄关秋夜接星河,古堞霜痕叠旧戈”开篇即勾勒雁门关的苍茫夜色与历史沉淀。“雄关”直指雁门关的边塞雄姿,“秋夜接星河”将关隘与高远的星空相连,既写秋夜的辽阔,又显天地的浩渺,赋予关隘“上接星河、下镇山河”的雄浑气象;“古堞霜痕”聚焦城墙的斑驳,“堞”是城上短墙,“霜痕”写秋夜的清寒,而“叠旧戈”则将视线拉向历史——城墙上的风霜痕迹里,仿佛叠印着历代戍边将士遗留的戈矛,每一道刻痕都是岁月与战火的见证。首联以“星河之高”对“旧戈之沉”,让雁门关的自然之雄与历史之重交织,为全诗奠定“景中藏史、静中蓄情”的基调。

颔联起兴:侠月萧歌,情寄边关

“云纱着侠月,风林是萧歌”承续首联的夜色,以奇绝想象赋予自然景物侠义之魂。“云纱着侠月”将流云比作轻软的“纱衣”,而皎洁的月亮则化身为披纱的“侠者”,清冷中透着豪迈;“风林是萧歌”更妙,秋风穿过树林的飒飒声,被幻化为侠客吹箫的歌声,苍凉悠远,暗合边塞的慷慨之韵。这一联既是实景描绘——秋夜云遮月、风过林的清幽,更是意象升华:“侠月”喻指守护边关的赤诚,“萧歌”藏着戍边人的豪情,将自然之景与“侠义”精神无缝勾连,为下文“侠骨与家国”的议论埋下伏笔。

颈联溯史:烽烟热血,山河凝魂

“烽烟曾照千年戍,热血终凝万里河”笔锋转向历史纵深,直抒雁门关承载的家国记忆。“烽烟照戍”是边塞的经典场景:千百年来,雁门关的烽火曾照亮无数戍边将士的身影,他们在风霜中坚守,用生命守护疆土;“热血凝河”则将个体的牺牲升华为永恒的价值——将士的热血最终凝聚成守护“万里河山”的根基,让山河无恙、家国安宁。两句从“历史场景”到“精神凝聚”,将“侠骨”从抽象的豪情落地为具体的家国担当。

“莫道江湖轻侠骨,须知家国重嵯峨”紧承前文,以议论转入对比。“江湖侠骨”指游离于家国之外的个人侠义,而“家国嵯峨”则强调家国大义的厚重(“嵯峨”既写雁门关的山势高耸,也喻家国的庄严崇高)。诗人明言:不要轻视江湖的侠义豪情,但更要明白,家国的分量远重于个人的漂泊,将“侠”的内涵从“个人快意”引向“家国守护”。

尾联明理:侠心归处,守根为真

“侠心纵有凌云志,不若护根守故坡”收束全诗,回应“侠月”“萧歌”的意象,点出核心哲理。“凌云志”写侠义豪情的高远,而“护根守故坡”则将这份豪情拉回现实——“根”是家国的根基,“故坡”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。诗人直言:纵使侠义之心能冲上云霄,终究不如守护家国根基、坚守故土更有意义。这里的“守故坡”,既是雁门关下的土地,更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家国认同;“护根”则道破:真正的侠义从不是孤身漂泊的江湖梦,而是对故土、对家国的坚守与担当。

全诗以雁门关的雄奇夜色为幕,以“侠月”“萧歌”为引,从历史的烽烟到现实的哲思,将“侠义”精神与“家国情怀”深度交融。没有激昂的呐喊,却在“霜痕叠旧戈”“热血凝万里河”的细节中,藏着戍边人的赤诚;没有直白的说教,却在“江湖侠骨”与“家国根基”的对照中,道出“守护故土即真侠义”的真谛。雁门关的风,吹过千年,终在“护根守故坡”的哲思里,让家国情怀有了最坚实的落点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