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www.biqumu.com

民国三十七年深秋,苏北平原的稻田泛起琥珀色光泽。

张学丰站在田埂上,望着蒸汽拖拉机在泥地上犁出笔直的沟痕,裤脚沾着的新泥与袖口磨出的毛边形成微妙对照。

三十年前他攥着地契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时,牌位前的长明灯曾被日军流弹震得摇晃不止,香灰落在青砖地上,积了厚厚一层。

“爹!南京农学院的教授来测土壤酸碱度了!“二儿子张卫民举着玻璃试剂瓶从田里跑来,瓶中液体在夕阳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。

试剂瓶碰撞声惊起田埂边的麻雀,扑棱棱飞向远处正在搭建的气象观测站。

张学丰摸了摸腰间那串用了半辈子的黄铜钥匙,其中一把能打开张家地窖里那口藏过抗日传单的陶瓮,另一把则连着西厢房那口装满线装书的樟木箱。

记者团的镁光灯突然亮起,照得他眯起眼睛。

“张先生,听说您是当地最早主动交出浮财的地主?“

女记者的话筒上还沾着稻壳,录音设备是崭新的美制盘式录音机。

张学丰弯腰拔起一株稻穗,沉甸甸的谷粒簌簌落在掌心:“民国二十八年,新四军在咱家地窖养伤,我娘把陪嫁的金镯子熔了做药引。后来分地时,佃户王三叔举着锄头说'学丰哥的地,我们替他守'。“

他指向远处正在调试抽水机的青年,“现在卫民他们用仪器种田,一亩地能多收三成。上个月县里开农业会,说咱们这是'科学种田示范点'。“

话音未落,远处传来争执声。三儿子张卫国正和几个老人争论:“杂交稻种是陈院士团队培育的,抗倒伏又高产!“

老会计举着算盘直摇头:“祖祖辈辈都种'金早香',换不得!“

张学丰望着儿子手中印着外文的种子袋,忽然想起民国二十六年那个雪夜——他划着漏水的木船,把三箱弹药送过封锁线,船底渗进的水和如今试验田里的灌溉渠竟有相似的波纹。

暮色渐浓时,张学丰回到祖宅。青砖墙上还留着弹孔,堂屋八仙桌下压着泛黄的《土地法大纲》油印本,边角处有茶渍晕开的痕迹。

妻子李秀芹正在教小孙女认算盘,这是她当年在扫盲班学的本事,如今用来记录合作社的账目。算盘珠子碰撞声里,混着收音机传来的《解放区的天》的旋律。

“当家的,卫民说要把东边二十亩改造成试验田……“李秀芹摘下老花镜,眼角的皱纹里沉淀着给伤员换药时的从容。她鬓边的银丝与墙上“模范军属“的红绸带形成奇妙呼应,红绸带边缘已有些褪色,但金线绣的麦穗依然清晰。

张学丰舀起一瓢新米煮的薄粥,蒸汽模糊了他的镜片。窗外的稻香里,忽然飘来汽油味——县里派来的技术员开着吉普车进了村。

他想起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那天,村里人也是这般闻着异样的气味:那是美军飞机撒下的传单,带着油墨的腥气落在稻田里。

“让卫民去闯吧。“

他轻声说,“你爷爷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'张家不能断了根',现在我想明白了——根不在土里,在人心上。“

粥勺在陶碗里划出涟漪,倒映出墙上挂着的全家福。

照片里穿中山装的张卫民与戴红领巾的小孙女中间,空着个位置——那是给在台湾的大哥张卫平留的。

次日破晓,张学丰带着全家来到村口古桥。桥墩上刻着“民国二十七年重修“,当年修桥的青石里嵌着子弹头。

他摸着冰凉的桥栏,想起父亲张兆麟在世时常说的话:“这桥连着南北,咱们张家也要连着新旧。“

如今桥那头正在建粮仓,桥这头的小学堂飘出读书声。

“爷爷!风筝飞起来啦!“

小孙女举着自制的稻草人风筝在田埂上奔跑,线轮是张卫民用自行车链条改的。

张学丰望着风筝上用红纸剪的“丰“字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乡音:“学丰哥!“

转身望去,王三叔的孙子王建国扛着锄头站在稻茬间,裤脚卷得老高:“县里说咱们村要办农机站,我报了名学开拖拉机!“

他黝黑的脸上带着羞涩的笑,指间还沾着机油——这双手曾握着锄头为张家守过地,如今要握方向盘为全村开新路。

正午时分,张家老宅挤满了人。

南京来的教授在黑板上画着杂交稻的授粉图,孩子们踮着脚往里挤;技术员在调试新到的选种机,金属齿轮转动声与算盘声此起彼伏;李秀芹端着茶盘穿梭其间,茶碗上还印着“抗战胜利纪念“的字样。

张学丰独自走到地窖前。推开尘封的木门,霉味与稻香同时涌来。

借着手电筒的光,他看见陶瓮里除了发黄的传单,还有半块未熔完的金镯子、一张泛黄的土地契,以及用油纸包着的三枚铜钱——那是民国二十六年分地时,每个佃户塞给他的“吉利钱“。

“爹!“张卫民的声音从外面传来,“气象站测出今晚有霜降,要不要给试验田盖膜?“

张学丰合上地窖门,铜钥匙在锁孔里发出清脆的响声。他望着院子里忙碌的人群,忽然明白土地最神奇的地方:它容得下金戈铁马,也养得活诗书礼乐;它记得住血泪斑斑的往事,也开得出灿烂如霞的新花。

暮色四合时,全村人聚在打谷场看电影。银幕上放着《土地改革》的纪录片,画面里出现张家老宅时,人群中爆发出笑声——那是技术员故意把镜头对准了墙上未擦净的“剥削有罪“标语。张学丰坐在条凳上,身旁是抱着孙女的李秀芹,身后是三个儿子各自的家庭。当银幕上出现“分田到户,科学兴农“的字幕时,不知谁带头鼓起了掌。

散场后,张学丰独自走到稻田边。月光下的田垄像银色的波浪,远处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,像是大地的心跳。他摸出怀表,表盖内侧刻着“抗战到底“四个小字,这是当年救下的新四军文书送的。此刻秒针正指向新的黎明,而分针还停在“分田“那个历史性的时刻。

“爷爷!“小孙女举着萤火虫灯跑来,“老师说稻子晚上也在生长,是真的吗?“

张学丰蹲下身,让萤火虫的光映在两人脸上:“当然是真的。就像人活着就要往前看,地种着就要往新处变。“他指向东方,“明天一早,卫民要带人去县里学新的育秧技术,你要不要去?“

“要!“小女孩的眼睛比萤火虫还亮,“我要把新稻种画下来,贴在学堂的墙上!“

秋风掠过稻田,带来成熟的芬芳。张学丰知道,再过半月就要播种冬油菜。土地不会忘记,你为它流的汗,终将化作来年的花;时代不会停留,你向它伸的手,总能握住新的光。

他站起身,怀表在口袋里微微发烫。打谷场方向传来《东方红》的旋律,混着稻香飘向星空。在这片养育了张家五代人的土地上,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
(全文完)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