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兴三年十二月冬,赤水河二郎滩渡口。北风如刀,卷着河面的细浪拍向岸滩,溅起的水珠落在冰冷的鹅卵石上,瞬间凝成细小的冰粒。空气中却不似寻常冬日那般干冷,反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草木、粮食与岁月沉淀的奇异醇香,顺着风势,钻进武侯大军连绵如云的营帐里,连巡逻士卒甲胄上的寒霜,都似被这暖意融融的香气烘得淡了几分。
第一节故人归来
中军帐内,青铜炭盆里的青冈木炭烧得正旺,噼啪声中,火星子时不时往上蹿,映得帐壁上悬挂的南中舆图明暗交错。帐帘“哗啦”一声被掀开,寒风裹着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闯进来,那人刚踏入帐内,便“扑通”一声跪倒在地,麻布披风上的雪粒簌簌落在石板上,很快融化成水。
“罪臣张裔,叩见丞相!”声音沙哑,却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。
诸葛亮正握着狼毫笔,在舆图上标注赤水河道,闻言缓缓抬眼。他身着玄色锦袍,领口绣着暗纹,起身时袍角扫过炭盆,却未沾半点火星。走到张裔面前,他伸手扶住对方的胳膊,指腹触到的是粗糙的麻布和底下嶙峋的骨头,不由轻叹:“君嗣受苦了。”
张裔被扶起时,身子晃了晃,脸色蜡黄如纸,唯有一双眼睛,因激动而泛着红。诸葛亮见他嘴唇干裂出血,转头对帐外亲兵吩咐:“取一坛温好的蒟酱酒,再备些热食来。”
不多时,亲兵捧着铜壶进来,将温热的蒟酱酒倒在一只青瓷碗里。张裔双手接过,碗沿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,他仰头一饮而尽,热酒滑过干涩的喉咙,暖了空荡荡的肠胃,眼眶却瞬间红了,泪水顺着脸颊滚落:“某被雍闿那逆贼缚至东吴三载,日夜思归。初到建业时,孙权见某略通文墨,还赐了宅院,可后来见丞相南征捷报一封封传到江东,知道南中已定,便不愿再留某,只派了艘小船,让某从长江顺流而下,一路颠簸才回到蜀中...”
他抹了把眼泪,忽然压低声音,凑到诸葛亮耳边,语气带着几分隐秘:“某在吴国时,发现一件怪事——南中的枸酱酒,竟已通过交州的商道,悄悄传到了建业。吴中那些贵族子弟,如今都以饮此酒为时髦,还称它为‘南中仙酿’,一壶能换十匹上等蜀锦。”
坐在一旁的赵云猛地直起身,银甲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,他浓眉一挑,惊问道:“君嗣兄说的,莫非是汉武帝时,唐蒙出使南越所献的那坛枸酱酒?”
“正是!”张裔用力点头,声音里多了几分惊叹,“昔年唐蒙在交州饮到这酒,惊为天人,特意带回长安献给武帝,武帝饮后龙颜大悦,当即定为贡酒。只是后来天下大乱,诸侯纷争,这枸酱酒的酿造之法,竟渐渐失传了,没想到如今竟在南中重现,还传到了江东。”
第二节秘访酒坊
诸葛亮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他捻着胡须沉吟片刻,随即对帐外喊道:“传焦夷郎进帐。”
不多时,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掀帘而入。他身着夷族传统服饰,上身是粗麻布短褂,腰间系着一条嵌着贝壳的皮革腰带,腰带上挂着一把刻有古夜郎图腾的青铜酒壶,下身是宽大的麻布长裤,裤脚扎在兽皮靴里。他皮肤黝黑,脸庞棱角分明,额头上绑着一根红绸带,上面绣着“夜郎”二字的古篆,正是古夜郎国遗族,如今在军中担任校尉的焦夷郎。
“末将焦夷郎,参见丞相。”他躬身行礼,动作利落,带着夷族将士特有的豪爽。
诸葛亮看着他,语气带着几分探究:“听闻将军乃是古夜郎国遗族,深得当年夜郎王庭秘传的枸酱酒酿造古法?”
焦夷郎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躬身道:“丞相既已知晓,不妨随末将移步赤水河畔,一看便知。”
一行人跟着焦夷郎出了营帐,沿着河岸向北走了约莫半里地。此处河岸陡峭,岩壁上爬满了藤蔓,焦夷郎走到一处看似普通的岩壁前,伸手拨开藤蔓,只见藤蔓后竟藏着一个一人多高的洞口,洞口上方刻着三个模糊的古篆——“夜郎坊”。
“丞相请。”焦夷郎做了个“请”的手势,率先走进洞口。诸葛亮紧随其后,刚踏入洞内,便被眼前的景象惊住——这哪里是普通的岩洞,分明是一座传承了千年的夜郎秘酿工坊。
-千口陶瓮整齐排列在岩洞两侧,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。陶瓮高约三尺,肚大颈小,瓮身上刻着古夜郎的太阳图腾,瓮口用红泥密封,泥封上还按着手印,焦夷郎解释道:“这是我夜郎酿酒的规矩,每口瓮封坛时,都要由酿酒的掌事人按手印,以示对酒的敬畏。”
-岩洞中央,蒟树果叶堆积如山,深绿色的叶子间夹杂着橙红色的果实,散发着一种混合了果香与草木香的奇异气味,与空气中的酒香交织在一起,让人闻之欲醉。
-岩洞尽头,九眼灶台一字排开,灶台上架着巨大的青铜甑,灶火正旺,蒸汽从甑口涌出,氤氲缭绕,让整个岩洞宛如仙境。灶台旁,几个夷族匠人正忙着添柴、搅拌,动作娴熟,显然是传承了几代的酿酒老手。
焦夷郎走到一口陶瓮前,伸手抚摸着瓮身上的图腾,语气带着几分自豪:“这枸酱酒的酿造,全靠我夜郎古法。一投蒟果下沙,将成熟的蒟树果实与当地的红缨子糯高粱混合,放入窖池;二投糙沙发酵,待第一次发酵完成后,再加入蒸熟的高粱,继续发酵。之后要在这九眼灶上蒸煮九九八十一时辰,取天地日月之精华,才能酿出酒来。”
说着,他忽然运力于掌,猛地拍向酒瓮。只听“嗡”的一声闷响,瓮中的酒液竟如活物般翻涌起来,顺着瓮壁轻轻晃动,酒香也随之更浓了几分,带着一股灼热的气息。“此酒有灵,须得我夜郎子弟以内力催发,才能让酒性更醇,香气更久。”焦夷郎解释道,手掌仍贴在瓮壁上,内力源源不断地注入瓮中,酒液翻涌得更厉害了。
诸葛亮俯身靠近酒瓮,轻轻嗅了嗅酒香,那香气浓郁却不刺鼻,带着一丝焦苦,又夹杂着甘甜。他忽然抬头看向焦夷郎,问道:“此酒除了饮用,可否解南中的瘴疠?”
焦夷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,连忙点头:“丞相明鉴!这酒在发酵时,蒟果与高粱中的微生物会发生变化,恰好能克制南中的瘴气。我夷族子弟出征时,都会饮上一碗,便可不畏烟瘴,冲锋在前。当年我夜郎国能在南中立足,靠的便是这枸酱酒。”
第三节酒祭英魂
是夜,月明星稀。赤水河面上泛着银光,北风似乎也温柔了许多,不再像白日那般凛冽。诸葛亮让人从夜郎坊取来百坛刚酿好的枸酱酒,亲自率领赵云、张裔、焦夷郎等将领,以及部分南征将士,来到赤水河畔。
岸边早已燃起数十堆篝火,火光映着河水,波光粼粼。百坛枸酱酒整齐地摆放在岸边,泥封已被打开,浓郁的酒香在夜风中飘散,连远处营帐中的士卒,都能闻到这诱人的香气,一个个探头探脑,脸上满是好奇。
诸葛亮拿起一碗酒,高高举起,火光映着他的脸庞,神色肃穆。他的声音洪亮,响彻河畔:“第一杯,敬南征将士!”说罢,他将酒缓缓洒入河中。酒液落入赤水河的瞬间,原本浑浊的江水竟忽然泛起一层淡淡的金芒,如同撒了一把碎金,顺着水流缓缓散开,与篝火的光芒交织在一起,显得格外奇异。
他又拿起第二碗酒,语气中带着几分沉痛:“第二杯,敬夷汉英魂!”酒洒入江,这一次,酒气升腾而起,与夜空中的雾气交织,竟化作一道七彩霓虹,横跨在河面之上,色彩斑斓,引得众人惊叹不已。那些牺牲将士的亲眷,更是忍不住红了眼眶,低声啜泣起来。
“第三杯,敬天下苍生!”诸葛亮举起第三碗酒,声音中带着对太平的期盼。酒入江水,忽然狂风乍起,将酒香吹得漫溢百里,连对岸的夷族村寨,都能清晰闻到。
就在此时,对岸忽然传来一阵嘹亮的夷歌。众人抬头看去,只见济火率领着上万夷族百姓,手持火把,站在河岸上,火把的光芒连成一片,如同一条火龙。他们高声唱和,歌声豪迈,带着夷族特有的腔调:“赤水长/酒香浓/汉家夷家共一盅/南中地/太平风/不分夷汉心相通...”
歌声回荡在夜空之中,与赤水河的浪涛声交织在一起,让人听之动容。诸葛亮看着这一幕,眼中满是欣慰。他取过焦夷郎亲手酿造的一坛酒,打开泥封,一股比其他酒更浓郁的焦香扑面而来。他倒出一碗,浅酌一口,只觉得酒香在口中散开,焦香中带着一丝甘甜,咽下后,余味在喉咙中久久不散,连胸中的郁结都似消散了几分。
他放下碗,对众人笑道:“此酒焦香四溢,余味悠长!当名‘焦香酒’!”
众人齐声附和,欢呼声与夷歌交织在一起,在赤水河畔久久回荡。
第四节蒟酱酒业宏图
翌日清晨,中军帐内,文武百官齐聚。帐中央的案几上,摆着一坛焦香酒,酒香弥漫在整个营帐中,让人精神一振。诸葛亮坐在案几后,神色严肃,手中拿着一份早已拟好的政令。
“传我将令,颁《酒政令》。”他开口道,声音清晰有力,“南中平定,当以民生为本。焦香酒既能解瘴疠,又能为百姓带来生计,当大力发展。”
“牂牁太守马忠听令!”
马忠出列,躬身行礼:“末将在!”
“命你即刻在二郎滩设立酒监,专门负责焦香酒的生产与运输。酒监需由夷汉官员共同管理,确保酒品纯正,不可有误。同时,要制定酒价,不可让商贾哄抬物价,损害百姓利益。”
“末将领命!”
诸葛亮又看向焦夷郎:“焦夷郎听令!”
“末将在!”
“你乃古夜郎遗族,深得酿酒古法。今任命你为酒监使,秩比千石。你需依照夜郎古法,改进焦香酒的酿造工艺,既要保留其解瘴疠的功效,又要让其口感更醇,适合更多人饮用。”
焦夷郎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激动。他深知,这不仅是对他的信任,更是对夜郎文化的认可。他躬身行礼:“末将定不负丞相所托!”
随后,诸葛亮便当众宣布了改进后的工艺,每一条都结合了夜郎古法与中原酿酒技艺:
-酿造周期延长为一年,春分时下沙,秋分时取酒,合四时之气。春季下沙,取万物复苏之生机;秋季取酒,收天地成熟之精华,让酒液更具灵气。
-九次蒸煮,分别对应九宫之位(坎、离、震、巽、乾、坤、艮、兑、中宫)。每次蒸煮的火候与时间都有定数,坎位蒸煮用文火,离位用武火,确保酒液中的杂质充分挥发。
-八次发酵,应和八卦之理(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离、艮、兑)。每次发酵时加入的蒟果与高粱比例,需依节气调整,春分加蒟果,夏至加糙沙,让酒液的口感层次更丰富。
-七次取酒,上应北斗七星(天枢、天璇、天玑、天权、玉衡、开阳、摇光)。每次取酒的时间都在夜间星象最盛之时,天枢星亮时取头酒,摇光星亮时取尾酒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
-洞藏三年,将酿好的酒放入赤水河畔的岩洞中。岩洞恒温恒湿,且有夜郎先祖留下的符咒石刻,据说能让酒液在洞藏过程中吸收天地灵气,酒体自会清澈醇厚,焦香更浓。
“此外,传我令,即刻修缮五尺道。”诸葛亮继续说道,“打通僰道、江阳、平夷三郡的通道,让焦香酒与南中的盐通过此道运往蜀中、汉中,甚至中原。过往商贾,一律免赋税三年,以促进南中经济发展。”
马忠闻言,上前一步,面露忧色:“丞相,焦香酒若真能畅销,酒利必然丰厚。南中豪强众多,恐会因争夺酒利而引发祸乱,反而不利于安定。”
诸葛亮笑了笑,指了指站在帐下的焦、娄、雍、爨、孟、量、毛、李八大姓首领:“正因如此,我才命这八大姓共同管理焦香酒的酿造与销售。焦夷郎代表夷族,其余七姓各有势力,利益均沾,各司其职。如此一来,便不会有人因贪利而作乱,南中才能长治久安。”
八大姓首领闻言,纷纷躬身行礼,齐声道:“谢丞相信任!我等必同心协力,保南中太平!”
第五节星夜归程
十二月朔日,天刚蒙蒙亮,武侯大军便拔营启程,向北而归。队伍沿着赤水河行进,马蹄踏过结霜的路面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焦夷郎特意从夜郎坊挑选了百坛新酿的焦香酒,分装在十辆马车上,每辆马车上都插着一面小旗,旗上写着“焦香酒”三个字。酒车跟着大军,酒香随着队伍的行进,一路飘散,引得沿途的百姓纷纷驻足观看,好奇地打听这是什么酒。
行至僰道县界时,已是黄昏。夕阳西下,将天空染成了一片金红,赤水河面上也泛着金红的波光。忽然,天空中划过一道流星,紧接着,成都方向流星如织,一道道光芒划破天际,如同一条条银色的丝带,引得士卒们纷纷驻足观看,议论纷纷。
“快看!好多流星!”
“这是吉兆啊!看来咱们大军凯旋,连上天都在庆贺!”
就在此时,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。一人一马飞速赶来,马上人身着锦袍,正是费祎。他翻身下马,气喘吁吁地跑到诸葛亮的马前,躬身行礼:“丞相!陛下得知大军凯旋,亲自率领文武百官,在三十里外的驿道旁迎接!”
诸葛亮闻言,勒住马缰绳,抬头遥望北方。成都的方向被暮色笼罩,却仿佛能看到那座熟悉的城池,看到宫城上飘扬的汉旗。他沉吟片刻,转头对焦夷郎道:“酒监使,此次北伐,大军将途经南中烟瘴之地,将士们难免会遭遇瘴疠。你这焦香酒既能解瘴疠,可愿随军北伐,掌管军中酒药之事?”
焦夷郎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激动。他身为夜郎遗族,一直想为大汉效力,如今有机会随军北伐,自然不愿错过。他翻身下马,从怀中取出一个白玉酒壶,双手奉上:“丞相放心!末将早已将焦香酒精炼,除了解瘴疠,这酒还能医治外伤。将士们在战场上若有皮肉之伤,用酒擦拭,可防感染;若有内伤,饮上一小碗,也能缓解疼痛。末将还在夜郎坊备了三千坛焦香酒,如今已派人运往汉中,待大军抵达,便可为北伐将士壮行!”
诸葛亮接过白玉酒壶,打开壶盖,一股浓郁的焦香溢出。他浅酌一口,只觉得酒液比之前更醇厚,焦香更浓。他微微一笑:“有焦香酒相助,北伐之路,又多了一份胜算。”
第六节凯旋盛典
成都郊外,旌旗蔽天。玄色的“汉”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,周围环绕着各色旗帜,有代表丞相府的羽旗,有代表禁军的虎旗,还有代表各州郡的彩旗,绵延数里,一眼望不到头。刘禅身着明黄色龙袍,站在驿道旁的高台上,身后跟着文武百官,一个个面带喜色,翘首以盼。
当武侯大军的先锋部队出现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时,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欢呼。刘禅快步走下高台,亲自走到驿道旁,等待诸葛亮的到来。
不多时,诸葛亮率领中军赶到。他身着玄色锦袍,骑在一匹白马上,神色虽有疲惫,却依旧精神矍铄。刘禅快步上前,亲自走到诸葛亮的马前,双手握住马缰绳:“相父辛劳!此次南征,平定叛乱,安定南中,实乃大功一件!朕与百官,已在此等候多时了!”
诸葛亮翻身下马,躬身行礼:“陛下言重了。此乃陛下洪福,将士用命,臣不敢居功。”
就在此时,一阵浓郁的焦香酒香扑面而来。众人转头看去,只见百辆酒车缓缓驶来,每辆酒车上都扎着红绸,车辕上挂着写有“焦夷郎焦香酒”的小旗,车中装满了焦香酒,酒香漫溢四野,连空气中都带着一丝甘甜。
八大姓首领手持一卷画轴,走到刘禅面前,躬身献上:“陛下,此乃我等绘制的‘南中太平图’。图中南中各族安居乐业,夷汉百姓和睦相处,愿大汉永享太平,南中永无战乱。”
刘禅接过画轴,打开一看,只见图上画着赤水河、夜郎坊、焦香酒车,还有夷汉百姓一起耕种、酿酒的场景,栩栩如生。他满意地点点头:“好!好!有你们镇守南中,朕放心了!”
紧接着,夷族的百姓身着盛装,来到驿道旁,载歌载舞。他们手持铜鼓、芦笙,敲打着欢快的节奏,跳着夷族传统的祭祀舞。铜鼓声浑厚,芦笙声悠扬,舞姿豪迈,引得周围的百姓纷纷拍手叫好。
诸葛亮牵着刘禅的手,走上高台。他环视众人,声音洪亮:“今日,臣为陛下,为大汉,献上南中三宝:一曰焦夷郎酒,可解瘴疠,解困泛,壮军威,济民生;二曰筇竹杖,坚而不折,象征大汉风骨,可赠友人;三曰滇池盐,味咸而纯,可济天下百姓,充实国库。此三者,皆天赐大汉之福,皆南中各族百姓之心血!”
他又指了指台下的八大姓首领:“这八大姓在南中素有威望,此次协助大军平定南中,又共同管理焦香酒业,忠心可嘉。臣恳请陛下,命他们永镇南中,世代承袭,享朝廷俸禄,保一方平安。”
刘禅点头应允:“准奏!八大姓永镇南中,世代承袭,赐爵关内侯!”
八大姓首领闻言,再次拜谢,欢呼声、铜鼓声、歌声交织在一起,在成都郊外久久回荡,热闹非凡。
第七节余味悠长
是夜,丞相府中。庭院里的桂花树早已落尽了叶子,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,在月光下映出淡淡的影子。诸葛亮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央的石桌旁,面前摆着一坛焦香酒,酒坛已被打开,泥封放在一旁,坛口冒着淡淡的白汽,焦香的味道在庭院中弥漫开来。
月色如水,洒在石桌上,洒在诸葛亮的身上,给他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银光。他拿起酒碗,倒出一碗酒,浅酌一口,焦香的味道在口中散开,带着一丝甘甜,余味悠长。他想起了南征时的点点滴滴,想起了赤水河的浪涛,想起了夜郎坊的陶瓮,想起了夷汉将士一起饮酒祭英魂的场景,心中百感交集。
忽然,他起身取来七星剑。这把剑是先帝赐给他的,剑身刻着七星图案,锋利无比。他走到庭院中央,剑尖在地上轻轻划动,不多时,便划出一道浅浅的沟痕,形状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,正是赤水河的模样。
他提起酒坛,将酒缓缓倒入沟中。酒液顺着沟痕流淌,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,如同赤水河的水,在夜色中静静流淌。“此酒当藏五十年,待天下太平时饮。”他轻声说道,语气中带着对未来的期盼,也带着一丝沉重。他知道,北伐之路漫长而艰难,天下太平,不知要等到何时。
费祎恰好路过庭院,听到诸葛亮的话,不禁停下脚步,走进庭院,惊问:“丞相何出此言?难道丞相认为,五十年内,天下方能太平?”
诸葛亮笑而不答,只是拿起一旁的白羽扇,轻轻摇了摇。扇风卷起酒香,如一条游龙般直冲夜空,仿佛要飞向北斗七星。远处的街道上,传来孩童的歌谣,稚嫩的声音在夜风中飘散,带着焦香酒的气息:
“赤水河/长又长/焦夷郎酒!焦香四溢!/解忧伤/武侯留下太平策/南中永是大汉疆...
歌声悠扬,与庭院中的酒香交织在一起,余味悠长。诸葛亮望着夜空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他知道,只要大汉将士同心协力,只要夷汉百姓和睦相处,总有一天,天下会太平,这坛焦香酒,也总有一天会等到它该被饮用的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