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兴三年十二月,赤水河畔的霜风裹着河面上的冰屑,像无数把细碎的刀子,刮过武侯大军的营垒。甲胄上凝结的霜花被士兵呵出的白气融化,又在瞬息间冻结成薄冰。大军出征南中半载,旌旗上还沾着南中密林的瘴气与血污,马鞍旁悬着的蛮夷弯刀尚未擦拭干净,营中已弥漫起凯旋的轻喜——再过三日,便可踏入江阳县地界。谁料,一份来自北疆的急报,如一块巨石投入沸水,瞬间搅乱了营中的平静。
第一节二郎滩议兵
二郎滩的中军帐搭建在赤水西岸的高台上,帐外立着十二根碗口粗的楠木柱,柱上缠绕着辟邪的红绸,在风中猎猎作响。帐内,三盆炭火燃得正旺,火星不时溅落在铺着虎皮的地面上,烫出一个个小黑点。诸葛亮端坐于主位的楠木案后,案上摊着一卷南中舆图,他身着玄色锦袍,领口绣着淡淡的八卦纹,清癯的面容在炭火映照下,显得有些苍白,唯有那双眼睛,深邃如夜空,透着洞悉一切的沉静。
诸将环立帐中,魏延按剑而立,铁甲上的兽面吞口泛着冷光;赵云一身白袍,虽已年近六旬,腰杆却依旧挺拔,长须在炭火的热气中微微飘动;马谡手持一卷竹简,眉头微蹙,似在思索着什么;其余将领或站或立,神色皆凝重如铁。
“报——!”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紧接着,一名探马跌跌撞撞地闯入帐中,他的铠甲上结满了霜,脸上冻得发紫,嘴唇哆嗦着,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音,“启禀丞相!曹丕亲率三十万大军出长安,旌旗蔽日,锣鼓震天,直指汉中!先锋已过陈仓,距汉中不足三百里!”
“什么?!”魏延猛地一拍案几,案上的茶杯被震得跳起,茶水泼洒而出。他虎目圆睁,额上青筋暴起,大声喝道:“曹丕这篡汉逆贼!竟敢趁我军远在南疆,偷袭汉中!丞相,末将愿率精兵三万,星夜驰援汉中!必冲破魏军大阵,将曹丕那厮的首级斩下,献于帐下!”说罢,他抽出腰间佩刀,刀光一闪,将案角劈下一块,木屑飞溅。
诸葛亮却只是轻轻摇了摇手中的白羽扇,扇面上的仙鹤图案随着动作轻轻晃动。“文长稍安勿躁。”他的声音平静如水,“曹丕以禅让之名篡夺汉室江山,本就是个色厉内荏之辈。他看似亲率大军,实则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。”
话音未落,诸葛亮突然抬手,腰间的七星剑“铮”地一声出鞘,剑身上镶嵌的七颗宝石在炭火映照下,发出幽幽的光芒。他手持长剑,剑尖直指帐顶,沉声道:“昨夜我夜观天象,见帝星晦暗无光,旁有孛星侵犯,此乃大凶之兆。而这凶兆,正应在曹丕身上——他已病入膏肓,活不过明年此时。”
众将闻言,皆面露愕然之色。魏延张了张嘴,还想争辩,却被赵云抬手制止。赵云上前一步,对着诸葛亮拱手行礼,沉声道:“丞相所言,末将自然信服。只是曹丕即便病重,那三十万大军却并非虚设。若真让他们攻到汉中城下,汉中危在旦夕啊!”
诸葛亮微微一笑,剑尖缓缓垂下,在地面的沙土上轻轻一划,瞬间勾勒出关中与南中的地形轮廓。“子龙多虑了。”他的剑尖在地图上的长安与南中之间点了点,“曹丕此番出兵,明面上是攻打汉中,实则是为了掩护一人——他麾下的谋士智竺。此人精通奇门遁甲,暗中潜入南中,想要夺取枸酱的酿造秘方。”
“枸酱?”马谡疑惑地问道,“不过是南中一种寻常的酱料,曹丕为何如此看重?”
“非也。”诸葛亮羽扇轻拂,将案上的一杯热茶拿起,倒入炭火中,腾起的青烟在帐中凝聚成一匹白马的形状,嘶鸣一声后消散。“这枸酱看似寻常,但其酿造之法中,藏着一种克制南中瘴气的药材配伍。曹丕想要得到它,一是为了日后南下攻蜀做准备,二是为了他背后的势力——白马寺的叛逆僧人。这些僧人精通邪术,曾在南中作乱,被我率军击败,如今早已败走南中,逃向北方。智竺此次前来,便是为了给他们寻找克制瘴气的方法。可惜,他们来晚了一步。”
第二节吴蜀盟新
诸葛亮话音刚落,帐外忽然传来一个清亮的江东口音,穿透了帐幕的阻隔,传入众人耳中:“东吴鲁子敬之子鲁淑,奉吴王之命,求见诸葛丞相!还请丞相赐见!”
帐内诸将皆是一愣,魏延眉头皱起,冷哼一声:“东吴人此时前来,怕是没安好心!说不定是想趁火打劫,夺取荆州!”赵云则面色平静,说道:“不管他们来意如何,先让他进来,听听他怎么说。”
诸葛亮点了点头,挥扇道:“让他进来。”
片刻后,一个身着青衫的青年文士掀帘而入。他约莫二十出头的年纪,身姿挺拔,面容俊朗,眉宇间颇有鲁肃的儒雅之风。他手中捧着一卷黄色的国书,腰间悬着一柄玉佩,快步走到帐中,对着诸葛亮躬身行礼:“东吴鲁淑,见过诸葛丞相。家父临终前曾再三叮嘱,‘诸葛丞相乃天下奇才,必不忘孙刘之盟’。今闻曹魏大军压境,汉中危急,特奉吴王之命,前来献上战船百艘,愿与蜀汉共抗曹贼,同保江东与蜀汉的安宁。”
诸葛亮接过国书,展开扫了一眼,忽然大笑起来,笑声爽朗,回荡在帐中。“吴王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!”他放下国书,目光锐利地盯着鲁淑,“想要荆州便直说,何须借‘共抗曹贼’的名头来借刀杀人?你父亲鲁肃一生忠厚,为孙刘联盟鞠躬尽瘁,没想到他的儿子,却也学会了这等伎俩。”
鲁淑脸色微变,连忙说道:“丞相误会了!吴王此次前来,确是真心想与蜀汉结盟,共抗曹贼。并非如丞相所言,想要借机夺取荆州。”
诸葛亮收起笑容,神色变得严肃起来:“罢了。曹贼当前,确实是吴蜀重新结盟的时机。若两国相斗,只会让曹丕渔翁得利,白白便宜了那篡汉逆贼。”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既然吴王有心结盟,我蜀汉也并非小气之人。我即刻派参军陈震出使东吴,与吴王商议结盟之事。”
说罢,诸葛亮传召陈震入帐,命他作为使者出使东吴,并备下三样重礼:
-南中铜矿图:此图详细标记了南中最富饶的几处铜矿的位置和储量,铜矿乃铸剑造甲的重要原料,价值连城。
-枸酱酒十坛:此酒乃南中特产,以当地特有的粮食和泉水酿造而成,醇厚香浓,口感独特,是南中各族百姓喜爱的佳酿。
-《连弩制造法》残卷:连弩乃蜀汉的独门利器,可一次发射十支弩箭,威力巨大。此残卷虽不完整,却也包含了连弩的核心制造技术,足见蜀汉结盟的诚意。
陈震领命,接过三样重礼,正要退下,诸葛亮却叫住他,走到他身边,低声密嘱:“你此去东吴,见到吴王时,可私下对他说,‘关羽将军之死,虽令人痛心,但罪不在蜀汉,实乃曹魏从中离间,挑唆吴蜀关系。若吴王愿弃前嫌,与蜀汉重新结盟,共抗曹贼,蜀汉愿与东吴永结同好,共享天下’。记住,这番话,一定要在私下里对吴王说,不可让他人知晓。”
陈震点头应下:“末将明白。请丞相放心,末将定不辱使命,促成吴蜀结盟。”说罢,他携礼匆匆离去,帐外传来一阵马蹄声,渐渐远去。
第三节南中定策
深夜,中军帐内的诸将早已散去,唯有诸葛亮独自对着一幅南中地图沉思。帐内的炭火已经燃得有些微弱,火星不时熄灭,又被风一吹,重新燃起。烛火摇曳,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,映在地图上,仿佛与南中的山川河流融为一体。他手中的白羽扇轻轻挥动,在地图上的八处地点依次轻点,每一次轻点,都伴随着一声轻微的叹息。
“来人。”诸葛亮轻声唤道,帐外的亲兵应声而入,躬身行礼:“丞相有何吩咐?”
“传令下去。”诸葛亮的声音清晰而坚定,白羽扇在地图上的青羌部落位置停留片刻,“其一,迁青羌部落万余户至成都平原。青羌人素来勇猛善战,熟悉山地作战,从其中挑选精壮之士,编入‘无当飞军’,由王平统领。此军将作为我军的先锋,日后北伐,必能立下赫赫战功。”
“其二,南中八大姓——焦、娄、雍、爨、孟、量、毛、李,各授官爵,以安民心。”诸葛亮的白羽扇在每一个姓氏上轻轻一点,详细地吩咐道:
-焦夷郎:此人精通医术,尤其擅长治疗南中的瘴疠之症。命他掌管太医署,专门研制对抗南中瘴气的解药,为我军日后南下或南中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。负责赤水河畔枸酱酒生产。
-娄岩罕:此人勇猛善战,熟悉哀牢山一带的地形和少数民族的习性。命他统领哀牢兵,驻守西南边陲,防备外敌入侵,确保南中边境的安宁。
-雍氏子弟:雍氏乃南中八大姓之首,族中子弟众多,且有不少聪慧之人。送他们入学宫,学习汉家经典和礼仪制度,日后可为蜀汉效力,促进南中与内地的文化融合。
-爨习:此人熟悉南中的矿冶之事,对各种矿产的分布和冶炼技术了如指掌。命他统领兴古郡,总揽当地的矿产开采与冶炼,为蜀汉提供充足的兵器和农具原料。
-孟获:孟获虽曾反叛蜀汉,但降后忠心耿耿,在南中各族百姓中威望颇高。命他为御史中丞,负责安抚南中各族百姓,调解各族之间的矛盾,稳定边疆秩序。
-量氏族长:量氏族人擅长经商,尤其是茶马互市。命他掌管市舶司,负责南中与内地以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,促进南中经济的发展。
-毛氏族人:毛氏族人熟悉水利,对南中的河流和农田灌溉有着丰富的经验。命他们负责治理滇池的堰塞,兴修水利工程,灌溉农田,提高南中的粮食产量,让百姓丰衣足食。
-李恢侄辈:李恢乃蜀汉重臣,对南中事务十分熟悉。他的侄辈中有不少懂军政之人,送入庲降都督府,学习军政事务,为日后治理南中储备人才。
“其三,南中其余部落的部众,设为部曲,让他们屯田戍边。”诸葛亮继续说道,“将南中各地的荒地开垦出来,分给他们耕种,同时让他们承担守卫边疆的责任。这样一来,既可以让他们自给自足,又能加强南中的边防力量。另外,在南中各地设立庠序,让夷汉子弟一同入学,学习《急就章》等汉家典籍,教授他们汉字和礼仪,促进夷汉两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。”
亲兵一一记下诸葛亮的吩咐,躬身道:“末将这就去传令。”说罢,便转身退出帐外。诸葛亮望着亲兵离去的背影,又将目光投向了南中地图,眼中满是对南中未来的期许。他知道,只有让南中真正安定下来,百姓安居乐业,蜀汉才能没有后顾之忧,全力北伐,兴复汉室。
第四节七星送别
班师回朝的前一日,天刚蒙蒙亮,诸葛亮便带着几名亲兵,登上了七星关。七星关地势险要,位于南中与汉中的交界处,两侧是陡峭的悬崖,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通,真可谓是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。站在关楼上,可俯瞰南中的山川河流,远处的哀牢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,赤水如一条巨龙,蜿蜒向远方。
关下,济火率领着万余名夷兵早已在此等候。他们身着传统的夷家服饰,头戴羽毛头饰,手中握着长矛和弯刀,脸上画着狰狞的纹饰。见诸葛亮登上关楼,济火率领众夷兵齐齐跪地,高声呼道:“丞相保重!夷家儿郎随时听候丞相调遣!愿为丞相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!”
诸葛亮走下关楼,来到济火面前,亲手将他扶起。他看着济火黝黑的脸庞和坚毅的眼神,心中满是感慨。“济火首领,多谢你和夷家儿郎们在平南中之战中对我的支持。”诸葛亮说道,“南中能够平定,离不开你们的帮助。如今我大军班师回朝,南中的安宁,就拜托给你和各族首领了。”
济火激动得热泪盈眶,再次跪地行礼:“丞相放心!我彝家儿郎定当守护南中的安宁,不让任何外敌入侵。若丞相日后有需要,只需派人传一句话,我夷家儿郎必即刻出兵,跟随丞相北伐,兴复汉室!”
诸葛亮微微一笑,从腰间解下七星剑,递到济火手中。“此剑名为七星剑,随我征战多年,斩过无数叛贼,也见证了我与南中各族百姓的友谊。”他望着济火,郑重地说道,“今我将它留在七星关,赠予你。日后,见此剑如见我。希望你能以此剑为证,守护汉夷两族的和好,让南中永远安宁。”
济火双手接过七星剑,剑身上的七颗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他将剑高高举起,对众夷兵高声说道:“夷家儿郎听着!丞相将七星剑赠予我,此剑便是汉夷和好的象征!从今往后,我们要永远守护这份友谊,若有谁敢破坏汉彝和好,我定斩不饶!”
众夷兵齐声高呼:“守护汉夷和好!守护南中安宁!”声音响彻云霄,在山谷中回荡。
就在此时,山风大作,吹得众人衣袍猎猎作响。诸葛亮抬头望向天空,挥手示意。只见七盏孔明灯缓缓升起,灯面之上绘制着北斗七星的图案,在风中摇曳,却始终朝着北方飞去。孔明灯的火焰在晨风中跳跃,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,照亮了南中的天空。
“那孔明灯中,藏着我这三日不眠不休写下的《安南七策》。”诸葛亮轻声对身边的李恢说道,“此七策涵盖了南中的治理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方面,是我对南中日后发展的规划。有了它,南中定能长治久安,百姓也能安居乐业。”
李恢望着空中的孔明灯,心中对诸葛亮的敬佩更甚。他知道,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,更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。他为南中谋划的一切,都是为了让南中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,让蜀汉的边疆更加稳固。
第五节星陨预兆
大军离开七星关,行至江阳郡时,已是深夜。江阳郡位于赤水与长江的交汇处,地势平坦,四周是茂密的竹林。夜色渐浓,月光洒在竹林上,形成斑驳的光影。大军在竹林外安营扎寨,营中灯火点点,像一颗颗星星落在地上。
忽然,夜空之中流星如雨,一道道白光划破天际,坠落向远方。那流星的光芒十分耀眼,照亮了整个夜空,营中的士兵们纷纷走出营帐,仰望天空,脸上满是惊讶与敬畏之色。
诸葛亮正坐在营帐中批阅公文,听到外面的喧哗声,便走出营帐,驻马观星。他抬起头,望着天空中坠落的流星,眉头微微皱起。他凝视着天空中的紫微星,只见紫微星光芒黯淡,似有乌云笼罩,失去了往日的光辉。
“咳咳……咳咳……”突然,诸葛亮剧烈地咳嗽起来,他用手捂住嘴,一口鲜血从他指缝中咳出,染红了手中的白羽扇。那洁白的扇面上,血迹如同绽放的红梅,格外刺眼。
“丞相!”身边的李恢大惊,连忙上前扶住诸葛亮,神色慌张,“您没事吧?要不要先回营帐歇息片刻?我这就去传随军太医!”
诸葛亮摆了摆手,示意自己无碍。他用衣袖拭去嘴角的血迹,脸色显得更加苍白,但眼神依旧坚定。“无妨,只是旧疾复发,老毛病了。”他轻声说道,“只是方才观星,见紫微星暗,恐朝中会有变故。看来,成都并不安宁啊。”
话未说完,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,打破了营中的宁静。一名快马斥候飞奔而至,他的马身上满是汗水,口中喘着粗气。斥候翻身下马,跪地急报:“丞相!李严都督急报,黄元在邛崃起兵反叛,率领叛军攻占了临邛城,截断了成都的粮道!成都危急,请丞相速速回师平叛!”
众将闻言哗然,魏延怒声道:“黄元这逆贼!竟敢在此时叛乱,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!丞相,末将愿率部回师,平定叛乱,将黄元碎尸万段!”
诸葛亮却显得十分淡然,他轻轻摇了摇白羽扇,说道:“黄元不过是跳梁小丑,不足为惧。他之所以敢叛乱,必定是得了曹丕的密令,想要牵制我军回师的步伐,让我军首尾不能相顾。可惜,他打错了算盘。”
他望向赵云,说道:“子龙,你率轻骑三千,日夜兼程,务必在五日之内平定黄元之乱,恢复成都的粮道。黄元麾下的叛军皆是乌合之众,你只需派一队精兵,奇袭临邛城,便可一举破敌。”
赵云领命,躬身道:“末将领命!请丞相放心,末将定不辱使命,五日之内必平黄元之乱!”说罢,他便转身去调集兵马。片刻后,一阵马蹄声响起,赵云率领三千轻骑,朝着成都的方向疾驰而去,消失在夜色之中。
诸葛亮又望向东南方向,嘴角露出一丝微笑,拱手说道:“孙权那老狐狸,此刻想必已经发兵攻打合肥了。曹丕一心想要牵制我军,却没想到,他自己也陷入了两面受敌的境地。这下,他的日子可不好过了。”
第六节和抚异俗
班师回朝的最后几日,诸葛亮在南中召集了各族首领,在赤水河畔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夜宴。夜色渐浓,月光洒在赤水之上,波光粼粼。河岸上搭起了数十顶巨大的帐篷,帐篷外悬挂着五彩的灯笼,灯火通明。各族百姓身着节日的盛装,载歌载舞,气氛热闹非凡。
夷女们身着五彩的衣裙,裙摆上绣着精美的花纹,头上戴着银饰,随着舞步发出清脆的响声。她们跳起了传统的“踏月舞”,脚步轻盈如蝶,舞姿优美动人。银铃随着舞步的节奏叮当作响,与帐中武士的剑鸣相互应和,形成了一首独特的乐曲。
苗家的汉子们则吹起了芦笙,芦笙的声音悠扬婉转,在夜空中回荡。他们身着黑色的短褂,腰间系着红色的腰带,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。有的汉子还拿起了手中的弯刀,在空中挥舞,刀光闪烁,引来阵阵喝彩声。
傣族的姑娘们端着水盆,将清水泼向众人。她们身着白色的纱裙,头戴鲜花,笑容甜美。清水泼在身上,带来一阵清凉,寓意着祝福与吉祥。姑娘们还唱起了傣族的歌谣,歌声清脆悦耳,如天籁般动听。
诸葛亮端起一杯枸酱酒,走到宴席中央,将酒洒在地上,高声说道:“此酒本是南中特产,由当地各族百姓共同酿造而成。今日,我为它赐名‘合欢酿’,寓意着汉夷两族,以及南中各族百姓,从此合欢同乐,永结同好!”
说罢,他又命人将早已准备好的《农桑辑要》译本分赠给各族首领。只见每本书的扉页上,都题着“耕读传家”四个大字,字迹苍劲有力。“此乃中原的农桑之法,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农具的制作技巧。”诸葛亮说道,“希望能帮助南中百姓提高粮食产量,丰衣足食。日后,南中各族百姓,皆可耕读传家,安居乐业。”
各族首领接过书籍,纷纷跪地谢恩。焦夷郎捧着书籍,激动地说道:“多谢丞相!我南中百姓世代以打猎和耕种为生,却因缺乏先进的农桑之法,粮食产量一直不高。有了这本《农桑辑要》,我们定能让南中的粮食丰收,百姓再也不用挨饿了!”
此时,南中八大姓的首领一同上前,献上一块巨大的石碑。石碑由南中特有的青石制成,上面刻着“南中盟誓碑”五个大字,字体雄浑有力。碑文中写道:“汉彝一家,永不相叛。南中各族,和睦相处。若有二心,天诛地灭,万箭穿心!”碑的背面,则刻着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: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……”
娄岩罕指着石碑,对诸葛亮说道:“丞相,此碑乃我南中各族首领共同商议而立。它代表着我们南中各族百姓的心意,我们愿意永远臣服于蜀汉,与汉家百姓和睦相处,共同守护南中的安宁。”
诸葛亮望着石碑,心中十分感动。他走上前,轻轻抚摸着石碑上的字迹,说道:“好!有此碑为证,汉夷两族,以及南中各族百姓,定能永远和睦相处,共享太平。”
就在众人传阅石碑之时,一名斥候飞奔而至,脸上满是喜悦:“报!丞相!曹丕已于洛阳驾崩!魏军群龙无首,军心涣散,已尽数退去,撤回长安!汉中之危已解!”
万众欢呼,声音响彻夜空。各族百姓纷纷举起手中的酒杯,庆祝这一好消息。诸葛亮望着欢呼的人群,手中白羽扇指向北斗七星,轻声说道:“先帝,曹丕已死,魏军已退。亮定当实现隆中之约,率领大军北伐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!不辜负先帝的重托,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!”
忽然,一阵马蹄声从南方传来,一名夷兵快马加鞭赶到,手中捧着一封血书,跪地说道:“丞相!济火首领派小人前来禀报,夷兵三万已集结完毕,随时准备跟随丞相北伐!请丞相下令!”
诸葛亮接过血书,只见血书上写着夷文,字迹潦草却充满了坚定。他抚扇轻笑,说道:“济火首领的心意,我心领了。南疆已定,然南中的治理,才刚刚开始。待南中安定,百姓富足,便是我率军北伐之时。到时,定当征召夷家儿郎,一同北上,共讨曹贼!”
夜色渐深,赤水河畔的欢歌笑语依旧回荡在夜空中。诸葛亮望着南中的山川河流,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。他知道,前路漫漫,北伐之路必定充满艰难险阻,但他坚信,只要汉夷两族同心协力,南中各族百姓鼎力支持,他一定能够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,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盛世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