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www.biqumu.com

1995年,中国。

1

上海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,黄浦江畔的梧桐树渐次吐出嫩绿的新芽。李明阳的办公室位于外贸大厦十七层,透过宽大的落地窗,可以将浦东新区的建设景象尽收眼底。

四年前从沙特回国,他被破格提拔为外贸公司副总经理,负责开拓国际市场。这四年来,他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,也经历了国企体制改革的阵痛。此刻,站在窗前俯瞰这座正在崛起的国际化都市,李明阳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紧迫感。

“李总,会议十分钟后开始。”秘书敲门提醒道。

今天的会议至关重要。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的消息已经传开,作为国有外贸企业,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。在过去的半年里,李明阳带领团队起草了一份《公司国际化转型战略方案》,今天将正式提交给董事会讨论。

会议室内,来自公司各个部门的高管已经就座。董事长陈志强,一位六十出头的老干部,目光如炬,在国际贸易领域摸爬滚打三十余年。他是李明阳的伯乐,也是公司不折不扣的灵魂人物。

“各位,”陈志强环视一周,开门见山,“今天的主题大家都清楚——我们该如何应对WTO带来的变革。李总,请你介绍一下你的方案。“

李明阳站起身,调整了一下投影仪:“感谢董事长和各位领导的信任。我们团队研究了半年,认为公司必须进行根本性转型,才能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中立足。”

他详细阐述了方案的核心内容:首先,公司需要改变传统的进出口代理模式,向综合性贸易服务转变;其次,要建立全球化的营销网络,在主要贸易国家设立分支机构;第三,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,包括股份制改造和专业经理人制度;最后,利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契机,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,提升中国企业的话语权。

“简而言之,“李明阳总结道,“我们需要从传统的外贸企业转型为国际化的现代企业,不仅要'走出去',更要'引进来',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。”

会议室内一片沉默。这个方案太过激进,触及了许多敏感问题,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和管理层重组,意味着原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。

“李总,你的想法很前卫,“财务总监王建国打破沉默,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质疑,“但是否考虑过风险?股份制改造意味着国有资产可能流失,引入外部投资者会削弱我们的自主决策权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作为国有企业,肩负着特定的政治责任,不能简单地追求利润最大化。”

“我同意王总的观点,“人力资源总监李文清附和道,“大规模裁员和组织重构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。我们有五千多名员工,其中很多是老职工,他们的福利和安置问题如何解决?”

争论逐渐白热化。李明阳意识到,他面对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转型,更是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调整。公司内部分为了两派:以他为代表的改革派,主张彻底转型;以王建国为代表的保守派,倾向于稳中求进,维持现状。

“各位,”陈志强最后发言,语气平和但坚定,“李总的方案有前瞻性,但也确实存在风险。我建议成立一个专项小组,进一步论证和完善这个方案。李总,你继续牵头,但要充分考虑王总和李总提出的问题。三个月后,我们再做决定。”

会议就这样不咸不淡地结束了。李明阳知道,这实际上是一种拖延策略,在国企系统中,新想法常常被这样消磨掉锐气。

2

当晚,李明阳独自一人在家中的阳台上小酌。十五年来,他亲历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全过程——从最初的出口创汇到技术引进,从合资企业到自主品牌,中国的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然而,体制内的改革却举步维艰,国企的机制弊端日益显现。

正当他思绪万千之际,电话铃声打破了沉寂。是公司的传达室。

“李总,有您的一封国际快件,阿拉伯语地址,看起来很重要。”

李明阳心头一震。阿拉伯语快件,几乎只可能是一个人寄来的。

半小时后,他拆开了这个从利雅得寄来的包裹。里面是一封亲笔信和一份厚厚的商业计划书。信是苏菲亚写的,熟悉的笔迹依然优雅从容:

亲爱的明阳:

希望这封信找到你时,你一切安好。自上次在沙特分别后,已过去四年。这段时间,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,我们各自的人生也是如此。

去年,父亲因病去世,家族委员会选举我接任集团总裁。这在沙特商界引起不小的震动——一个女性领导大型家族企业,在保守的阿拉伯世界仍是罕见的。纳伊夫支持了我,这或许出乎你的意料。我们的婚姻虽然缺乏激情,但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商业合作的基础上,比我预想的要顺利得多。

接掌家族企业后,我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就是调整集团的国际战略,将重点转向亚洲,特别是中国。随信附上的是我们的“面向中国战略计划”,希望能得到你的建议。更重要的是,我计划在今年年底访问中国,希望能与你的公司建立正式的商业合作关系。

这不仅是商业决策,也是我个人的愿望。尽管我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,但我始终相信,我们的友谊和相互理解是无法被时间和距离消磨的。中国有句古语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我想正是这个意思。

期待在上海与你重逢。

永远的朋友

苏菲亚

信的末尾,是她用中文写下的“友谊长存“四个字,笔迹生涩但诚意十足。

李明阳反复读了几遍信,心情复杂。苏菲亚成为家族企业的掌舵人,这超出了他的预期,但又在情理之中。她一直是那个打破常规、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人。而她选择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,更是印证了她的远见卓识。

他仔细翻阅了商业计划书。这是一份精心制作的战略文件,详细分析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沙特企业的优势互补点,提出了在能源、化工、基建和金融领域的系列合作设想。其中不乏创新的思路,比如利用伊斯兰金融工具支持中国企业在中东地区的投资,以及建立一条连接沙特和中国的新型贸易通道。

这份计划让李明阳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。在国企系统内推动变革困难重重,但如果能够另辟蹊径,依托民营经济的活力,或许能够实现他的国际化愿景。

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。

3

接下来的一个月,李明阳暗中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。他咨询了律师关于创办民营外贸公司的法律程序,接触了几位潜在的投资伙伴,甚至开始物色合适的办公地点。同时,他也没有放弃在国企内部推动改革,继续完善转型方案,希望能说服更多人支持变革。

七月的一天,一个意外的机会改变了事态走向。SH市外经贸委组织了一次内部研讨会,讨论中国加入WTO后的应对策略。作为行业代表,李明阳受邀参加并发表演讲。他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,特别是他关于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应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,得到了多位政府官员的肯定。

会后,市外经贸委的李主任私下找到他:“李总,你的想法很有前瞻性。中央已经明确提出,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。如果你有具体项目,可以向我们申请政策支持。”

这番话给了李明阳莫大的鼓舞。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,时代的大潮不可阻挡。

然而,回到公司后,等待他的却是一场风暴。有人将他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汇报给了公司领导层,保守派借机发难,指责他“散布私有化言论”“背离国企使命”。一场关于公司未来方向的激烈争论在高层之间展开。

最终,陈志强董事长做出了折中的决定:公司将推行部分改革措施,但步伐要放缓,规模要控制,特别是股份制改造暂不考虑。

“明阳啊,”私下里,陈志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,“你的想法没错,但时机还不成熟。体制内的事情,急不得。再等等吧。”

李明阳苦笑着点点头,心里却已经做出了决定。

第二天,他提交了辞职报告。

(待续)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