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华殿,
秦良玉、韩爌、孙承宗等人相继入宫,
殿内炭火烧的很足,但秦良玉等人却觉得比殿外的寒风还要刺骨。
“都坐吧!”朱由检淡淡的声音响起。
秦良玉等人齐声道谢。
皇帝陛下的声音虽平淡,但他们能清晰的感知到平淡中蕴含的滔天怒火和杀机。
谁这么不开眼?居然让皇帝陛下动怒至此。
这眼看就要过年了,就不能消停过个年?
“诸位爱卿,都看看这份奏疏!”朱由检将宋应星的奏疏递给王承恩,由王承恩传阅给秦良玉等人看。
当他们看完宋应星的奏疏以后,明白了皇帝陛下为何动怒至此。
皇帝陛下亲自下令建的工厂,宋应星身负皇命,陕西的官员、地方豪绅,竟敢如此放肆,全然不将皇帝陛下当回事啊!
这两座工厂,皇帝陛下很看重,这是他们这些人很清楚的事,陕西这些人当真有取死之道了。
“陛下,臣愿带兵前往陕西,凡不遵皇命者,杀!”秦良玉第一个开口道。
从先前皇帝陛下的行事作风里,秦良玉自然明白,眼前这位皇帝陛下绝对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,再者,不从皇命,冒犯天威,合该诛杀。
孙承宗这时也是附和道,“臣附议,陕西官员实在胆大妄为,若不狠狠的杀上一场,绝止不住这样的风气。”
徐光启这个技术人才就更不用说,他比谁都明白,这两个厂一但建成后,会带来什么样的作用,他自然赞同秦良玉和孙承宗。
韩爌这时道,“陛下,臣以为此事当徐徐图之,陕西官员、豪绅地主们在当地深耕多年,关系势力错综复杂,单纯的武力会让当地陷入动乱,这事绝不能莽撞行事。”
韩爌所言不无道理,无论什么时候,朝廷中枢的第一政治要务,就是要保证长治久安。
孙承宗接话道,“势力确实错综复杂,但又不是一股脑的杀,只是震慑一番,让两家工厂可以成功运转,之后再慢慢处理。
否则,等理清楚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,黄花菜都凉了。”
这时,
李邦华道,“孙尚书所言极是,陛下,臣以为可以按孙尚书所言来办。”
王应泰附和道,“陛下,臣附议!”
韩爌无言,这些人都同意,他再说什么也无用,他是真不想让陕西陷入腥风血雨中,更不想以武力来做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。
自古,文武施政的根本原则不同,本朝更是如此,帝国的文官,一贯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,如果事情弄到动用武力,对他们来说就是失败的象征。他们具有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,即上自国家,下至个人,不能把力量作为权威。
如果一个地区有什么特殊的经济利益,那么就应当加以压抑而不是提倡。至于天灾足以引起战争,则尤为无知妄说,因为从道德观念来说,天下的事物无不可以共同分配,灾民的暴动,乃是小人犯上作乱的劣根性使然。
显然,韩爌是个极其标准的文官。
其实说白了,他们排斥武力,是因为他们武力不行,这不是他们擅长的主场。
朱由检这时道,“好,既然都同意,就由秦侯领兵三千,前往陕西。
此次,朕也一同前往陕西。”
当皇帝陛下这一句话说出,秦良玉、孙承宗等人眼珠子差点没瞪出来,神色间满是震惊之色。
什么?
皇帝陛下要亲往陕西?
这怎么能行?!
韩爌当即道,“圣天子坐镇中枢,调度天下,陛下怎可亲往陕西,这绝对不行,陛下万金之躯,若有个闪失,臣等万死也不足以抵罪。”
陕西之事以多胜少,他可以不说什么,但皇帝出宫这事,他是万万不同意的。
孙承宗也道,“陛下不必以身犯险,且还有一个半月就是正旦了,陛下若不在宫中,如何得了啊!此事万万不可,还望陛下三思!”
皇帝陛下出宫,这事非同小可,有个闪失,他们这些为臣者万死难赎其罪。
况且,当今陛下已尽显明君气象,中兴大明之责,还在陛下肩上压着,
若陛下有个闪失,这偌大的江山后继无人,
且陛下尚没有子嗣,陛下若有闪失,还是得兄终弟及,可后继的王爷,万万没有当今陛下的圣明了,届时,大明是什么景象,难以想象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大明……会亡!
是以,孙承宗在这件事情上,是极力反对的。
徐光启、李邦华、王应泰也都不同意。
最后,朱由检的目光看向秦良玉,
迎着皇帝陛下的目光,秦良玉道,“陛下,臣也不赞同,您出行陕西一趟,花费甚多,而且……正旦要到了,陛下还是筹备正旦为重。”
正旦不正旦的,秦良玉倒是不觉得有什么,但皇帝出行可不是一件小事,说实话就是劳民伤财。
秦良玉的意思,朱由检自然听的明白,
“朕前往陕西,不是享福巡游去的,一切规矩都免,朕也不想朝臣们知道朕前往陕西,不会劳民伤财。
太祖爷在皇明祖训中说,凡嗣君,必躬耕藉田,宿蠹宫,观《农桑集要》,使知衣帛当织、食粟当耕。
遥想昔年,元廷腐败至极,太祖爷以寒微的出身,参加义军,用十五年的时间,统一了天下,他最知民生疾苦。
陕西的那一群官员、豪绅地主,连皇命都不理会,不惧怕,他们治下的百姓又是什么样?
朕,要亲自去看看!
当太祖皇帝在洪武八年亲手教太子插秧满手血泡时,他想不到子孙会在紫禁城用金锄头象征性耕种,当他强令秦王咽下发霉的麦饭时,更料不到二百年后藩王府的狗食槽里漂着燕窝。
亲往陕西这件事,朕的心意已决,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。
朕会让承恩对外称病,暂且罢朝,朝中事务,由诸位爱卿决断,若有决断不了的,奏疏八百里加急递往陕西。
若瞒不住了,就说实话,朝臣们你们给朕稳住。
这事就这么定了。”
朱由检霸道,不容置疑的定下了亲往陕西之事。